共 23 条
西藏嘎拉勒夕卡岩型金(铜)矿床地球化学特征与锆石的LA-ICP-MS定年及意义
被引:43
作者:
吕立娜
[1
,2
]
崔玉斌
[3
]
宋亮
[3
]
赵元艺
[1
,2
]
曲晓明
[1
,2
]
王江朋
[3
]
机构:
[1] 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
[2] 国土资源部成矿作用与矿产资源评价重点实验室
[3]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来源:
关键词:
班公湖—怒江缝合带;
嘎拉勒;
LA-ICP-MS;
夕卡岩型金(铜)矿床;
燕山期成矿;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618.51 [金];
P597.3 [];
学科分类号:
0709 ;
081803 ;
070902 ;
摘要:
嘎拉勒金(铜)矿床位于西藏班公湖—怒江缝合带的西段,为夕卡岩型金(大型)铜(小型)矿床。矿区主要岩石为巨斑状石英闪长岩、中细粒花岗闪长岩与闪长玢岩。该矿床岩石样品的REE分异程度较高,Eu呈弱负异常,w(Al2O3)为14.45%~15.84%,铝过饱和指数A/CNK为1.33~1.46,均大于1,表明为S型花岗岩。经微量元素的相关分析,该矿岩体为板内花岗岩,形成期接近于同碰撞期。锆石的LA-ICP-MS定年结果表明巨斑状石英闪长岩的年龄为(131±17)Ma,中细粒花岗闪长岩为(86.52±0.41)Ma,两个闪长玢岩的年龄分别为(88.59±0.45)和(88.09±0.41)Ma,其中巨斑状石英闪长岩为非成矿岩体,其测年数据代表了成岩时代下限;矿体只产在中细粒花岗闪长岩和闪长玢岩岩体与灰岩和粉砂岩夹硅质岩的接触带,为燕山期成矿。由测年结果可将该矿床的岩浆演化过程大致分为两个阶段,早白垩世非成矿岩体巨斑状石英闪长岩岩体的侵入和晚白垩世成矿岩体的形成,发生在白垩纪班公湖—怒江中特提斯洋构造演化的第4个阶段弧-陆碰撞造山阶段。
引用
收藏
页码:224 / 242
页数:19
相关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