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 37 条
中国南方碳酸盐岩上覆红土形成机制研究进展
被引:40
作者:
徐则民
黄润秋
唐正光
费维水
机构:
[1] 昆明理工大学土木系
[2] 成都理工大学工程地质研究所
[3] 昆明理工大学土木系 云南 昆明
[4] 四川 成都
[5] 云南 昆明
来源: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
关键词:
红土;
碳酸盐岩;
形成机制;
化学风化;
石漠化;
D O I:
10.14050/j.cnki.1672-9250.2005.04.006
中图分类号:
P642.132 [];
学科分类号:
0814 ;
摘要:
碳酸盐岩上覆红土在中国南方分布广泛,已提出的用于解释其形成机制的有溶蚀-残积说、溶蚀-交代说和外来沉积说,溶蚀-残积说应该是红土形成的真正机制。形成红土消耗的原岩可能是质纯碳酸盐岩,但更可能是含有泥质碳酸盐岩,甚至碎屑岩或粘土岩。红土中粘土矿物来源应该有二,一是原岩所夹粘土矿物,二是原岩中硅酸盐矿物溶解形成的次生粘土矿物;铁氧化物应该来自原岩中黄铁矿的次生演化。完整的红土剖面应该由红土层、杂色粘土层和碳酸盐岩腐岩组成。碳酸盐岩腐岩形成于包气带,由原岩中的碳酸盐溶解后再次沉淀形成,主要由钙华和残余碳酸盐晶体组成。红土地区的石漠化趋势主要与红土向地下岩溶空间渗漏有关。
引用
收藏
页码:33 / 40
页数:8
相关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