叠合盆地差异构造变形与油气聚集

被引:27
作者
汤良杰 [1 ,2 ]
黄太柱 [3 ]
金文正 [1 ,2 ]
吕志洲 [4 ]
何春波 [1 ,2 ]
宁飞 [1 ,2 ]
王鹏昊 [1 ,2 ]
陈群 [1 ,2 ]
机构
[1] 中国石油大学油气资源与探测国家重点实验室
[2]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盆地与油藏研究中心
[3] 中国石化西北油田分公司
[4] 中国石化西南油气分公司
关键词
叠合盆地; 差异构造变形; 滑脱构造; 构造转换带; 油气聚集;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618.13 [石油、天然气];
学科分类号
摘要
文中探讨叠合盆地差异构造变形特征及其对油气聚集的控制作用。叠合盆地差异构造变形受控于多期构造演化导致的多期构造应力场转换、多种变形介质变化以及多方位边界条件的变化,主要表现为:(1)受关键构造变革期应力场转换制约的分期差异构造变形,早期一般受区域伸展作用形成垒-堑构造,中期由于板块聚敛活动形成冲断滑脱和潜山-披覆构造,晚期在叠置的前陆盆地形成褶皱-冲断带;(2)受大型主断裂带控制的分带差异构造变形,这些大型主断裂带一般与先存基底断裂或基底软弱带有关,不同构造带的变形强度呈有规律变化;(3)受多层次滑脱带控制的分层差异构造变形,深层次滑脱构造变形主要表现为与盆山耦合有关的滑脱拆离变形,中层次滑脱构造表现为基底层系的滑脱拆离,浅层次滑脱构造表现为与盐膏岩或泥页岩有关的塑性构造变形;(4)受构造转换带控制的分段差异构造变形,区域性转换带本身常成为重要的横向构造带,不同构造段之间变形样式和运动学过程具有较大差别,局部构造转换带往往形成有利的油气圈闭。差异构造变形与烃源岩发育、油气成藏期、圈闭形成演化、油气藏形成和分布及油气保存条件密切相关。
引用
收藏
页码:13 / 22
页数:10
相关论文
共 30 条
[1]   裂陷盆地中的构造变换带及其石油地质意义 [J].
漆家福 .
海相油气地质, 2007, (04) :43-50
[2]   中国叠合盆地深层海相油气成藏条件与富集区带 [J].
赵文智 ;
汪泽成 ;
张水昌 ;
王红军 .
科学通报, 2007, (S1) :9-18
[3]   中国西部复杂叠合盆地油气成藏研究进展与问题 [J].
庞雄奇 ;
罗晓容 ;
姜振学 ;
林畅松 ;
张水昌 ;
钟宁宁 ;
李忠 .
地球科学进展, 2007, (09) :879-887
[4]   川西龙门山褶皱冲断带分带性变形特征 [J].
金文正 ;
汤良杰 ;
杨克明 ;
万桂梅 ;
吕志洲 ;
余一欣 .
地质学报, 2007, (08) :1072-1080
[5]   叠合盆地特征及油气赋存条件 [J].
刘池洋 .
石油学报, 2007, (01) :1-7
[6]   活动论构造古地理与中国大型叠合盆地海相油气聚集研究 [J].
李思田 .
地学前缘, 2006, (06) :22-29
[7]   中国典型叠合盆地油气成藏研究新进展(之二)——以塔里木盆地为例 [J].
金之钧 .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2006, (03) :281-288+294
[8]   库车前陆褶皱—冲断带盐构造差异变形和分段性特征探讨 [J].
汤良杰 ;
李京昌 ;
余一欣 ;
王清华 ;
杨文静 ;
谢会文 ;
陈书平 ;
彭更新 .
地质学报, 2006, (03) :313-320
[9]   中国叠合盆地形成演化与中下组合油气勘探潜力 [J].
贾承造 .
中国石油勘探, 2006, (01) :1-4
[10]   中国中西部小型克拉通盆地群的叠合复合性质及其含油气系统附视频 [J].
贾承造 ;
魏国齐 ;
李本亮 .
高校地质学报, 2005, (04) :479-4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