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之间互作效应及其生理机制

被引:23
作者
秦娟
上官周平
不详
机构
[1]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 中国科学院水土保持研究所黄土高原土壤侵蚀与旱地农业国家重点实验室
[3] 中国科学院水土保持研究所黄土高原土壤侵蚀与旱地农业国家重点实验室 陕西杨凌
[4] 陕西杨凌
关键词
互作效应; 植物间作; 他感机理;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S311 [作物生理学];
学科分类号
090302 ;
摘要
在分析不同植物互作效应的基础上,就互作效应在农林复合系统中对植物体内养分、土壤养分有效性及植物生物学产量等的影响进行了概述,(1)互作促进了植物根系生长,使植物根系表现出较强的竞争作用,也有利于根系间的养分竞争;(2)植物之间的他感作用普遍存在于自然生态系统及栽培生态系统中,在植物资源配置时应充分利用这种相生相克作用;(3)互作促使植物体内的养分转移,改善体内的养分状况,达到植物之间养分互补;(4)互作可以有效地提高土壤肥力,改善土壤的养分状况和根际养分吸收环境,维持植物生产力;(5)互作能更有效地利用光、热、水、土和养分等资源,并减轻病虫危害,表现出明显的产量优势。在豆科与非豆科植物互作中,豆科植物的生物固氮作用为其互作植物提供了氮素营养保证,这种形式互作的产量优势通常在缺氮情况下表现更为明显。
引用
收藏
页码:225 / 230
页数:6
相关论文
共 28 条
[21]   混交林建设及其营造技术的应用推广 [J].
卢巧仪 ;
卢成林 .
林业建设, 1997, (06) :14-18
[22]   几种混交树种根、叶对油松生长的影响 [J].
赵忠,薛德自,刘西平 .
西北林学院学报, 1995, (S1) :62-66
[23]   窿缘桉与大叶相思混交林小气候特点 [J].
杨曾奖,郑海水,翁启杰,黄世能 .
广东林业科技, 1995, (01) :14-18
[24]   刺槐、国槐根际土壤生化成分及其对伴生杨树营养的影响 [J].
范俊岗 .
应用生态学报, 1994, (04) :349-354
[25]   混交林研究及其前景展望 [J].
赵林森,金永焕,李信正 .
延边农学院学报, 1994, (03) :192-195
[26]   油松侧柏混交林效益及种间关系的研究 [J].
赵忠,薛德自,苏印泉,张凤兰 .
西北林学院学报, 1994, (01) :12-17
[27]   杨树和刺槐混植苗对p的吸收和转移的研究 [J].
李传涌 ;
王长荣 .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1989, (04) :399-401
[28]   油松播种苗与豆科植物间的根系磷素营养关系 [J].
刘纪昌 ;
田砚亭 ;
范俊岗 .
河北林学院学报, 1989, (Z1) :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