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鲁藏布江缝合带及藏南地区硅质岩微组构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22
作者
周永章 [1 ]
付伟 [1 ]
杨志军 [1 ]
聂凤军 [2 ]
何俊国 [1 ]
赵元艺 [2 ]
李振清 [2 ]
胡朋 [2 ]
石贵勇 [3 ]
李文 [3 ]
机构
[1] 中山大学地球环境与地球资源研究中心
[2] 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
[3] 中山大学地球科学系
关键词
硅质岩; 微组构; 成岩作用; 热水成因; 元素剔除作用; 西藏;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588.244 [];
学科分类号
070901 ;
摘要
在雅鲁藏布江缝合带及藏南地区产出红、绿、黑、褐等多色调的中生代硅质岩。石英是它们的主要矿物,但不同样品的石英晶体微形貌各有特征,X衍射和红外吸收光谱特征表现出细微差别。夏鲁和彭错林分别作为生物成因和热水成因硅质岩的代表,它们在矿物演化路径、石英晶体微形貌和集合体微结构存在差异,为利用微组构区分不同成因硅质岩提供了参考依据。在夏鲁硅质岩中生物化石残骸内存在方英石和玉髓,为反演生物成因硅质岩的矿物演变序列提供了很好的证据。硅质岩成岩过程中微组构演变和元素迁移具有良好的对应关系。石英在重结晶过程中对杂质元素的剔除作用是促使某些微量元素产生富集的重要机制。从微组构角度切入硅质岩研究是一种新的研究思路,它综合运用微区微束手段对硅质岩的微观组构特征进行测试,进而探讨微观组构信息所指示的地质意义。结果对探讨硅质岩的成因、演化和藏南地区硅质岩容矿型Au-Sb-Cs矿床的成矿机理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引用
收藏
页码:742 / 750
页数:9
相关论文
共 14 条
[1]   藏南江孜盆地下白垩统硅化层的地质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成矿意义 [J].
付伟 ;
周永章 ;
杨志军 ;
聂凤军 ;
李文 ;
何俊国 ;
李振清 ;
胡朋 .
现代地质, 2005, (02) :267-273
[2]   华南热水沉积硅质岩建造及其成矿效应 [J].
周永章 ;
何俊国 ;
杨志军 ;
付伟 ;
杨小强 ;
张澄博 ;
杨海生 .
地学前缘, 2004, (02) :373-377
[3]   初论陆-陆碰撞与成矿作用——以青藏高原造山带为例 [J].
侯增谦 ;
吕庆田 ;
王安建 ;
李晓波 ;
王宗起 ;
王二七 .
矿床地质, 2003, (04) :319-333
[4]   利用岩石地球化学特征判断西秦岭寒武系含矿硅岩建造的沉积环境 [J].
刘家军 ;
刘建明 ;
郑明华 ;
周渝峰 ;
顾雪祥 ;
张斌 ;
林丽 ;
周德安 .
沉积学报, 1998, (04) :42-49
[5]   华南下寒武统黑色岩系中的热水成因硅质岩 [J].
李胜荣 ;
高振敏 .
矿物学报, 1996, (04) :416-422
[6]   雅鲁藏布缝合带硅岩的地球化学成因标志及其地质意义 [J].
王东安,陈瑞君 .
沉积学报, 1995, (01) :27-31
[7]   扬子地台东南大陆边缘上震旦统硅质岩的超微组构及其成因 [J].
伊海生 ;
曾允孚 ;
夏文杰 .
地质学报, 1994, (02) :132-141+197
[8]   丹池盆地热水成因硅岩的沉积地球化学特征 [J].
周永章 .
沉积学报, 1990, (03) :75-83
[9]  
藏南中新生代蛇绿岩套硅质岩和非蛇绿岩套硅质岩特征与意义[A]. 周永章,杨志军,聂凤军,付伟,何俊国,李文.2004年全国岩石学与地球动力学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 2004
[10]   Mineralogical and textural changes accompanying ageing of silica sinter [J].
Herdianita, NR ;
Browne, PRL ;
Rodgers, KA ;
Campbell, KA .
MINERALIUM DEPOSITA, 2000, 35 (01) :48-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