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盆地北部热史波动模型的建立和应用

被引:5
作者
陈梅涛
汤良杰
杨宁
李儒峰
机构
[1] 中国石油大学油气成藏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关键词
四川盆地; 热演化; 大地热流; 热史波动模型; 沉积波动; 镜质体反射率; 磷灰石裂变径迹;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314 [地热学];
学科分类号
摘要
基于四川盆地北部沉积波动的特点,结合该区的实际地质特征,在该区初步建立了热史波动模型,并应用该模型结合镜质体反射率古温标对四川盆地的大地热流史演化进行恢复,同时利用磷灰石裂变径迹数据对模拟结果进行检验.模拟实验结果表明:志留纪至二叠纪大地热流值波动上升,波动幅度不大,热流值总体相对较低(50 mW/m2),此阶段热流值的波动主要是在海西构造运动作用下,地壳抬升或下降造成的;二叠纪至早侏罗世,是本区热流值最高阶段,最高可达56mW/m2,并且持续时间达到35 Ma,之后降低;此后大地热流值随时间波动上升.从热史波动曲线可以看出,这些波动主要是各期构造运动作用造成地层的抬升剥蚀而形成的.波动热史模型模拟的结果为该区成藏演化史研究奠定了基础.
引用
收藏
页码:24 / 27+7
页数:5
相关论文
共 11 条
[1]   云龙凹陷波动热史模型建立及应用 [J].
刘金侠 ;
金之钧 .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2003, (S1) :81-83+138
[2]   塔里木盆地热演化分析中热史波动模型的初探 [J].
邱楠生 ;
金之钧 ;
李京昌 .
地球物理学报, 2002, (03) :398-406
[3]   大巴山、米仓山南缘烃源岩特征研究 [J].
王顺玉 ;
戴鸿鸣 ;
王海清 ;
黄清德 .
天然气地球科学, 2000, (Z1) :4-16+3
[4]   中国含油气盆地波状运动特征研究 [J].
张一伟 ;
李京昌 ;
金之钧 ;
刘国臣 .
地学前缘, 1997, (Z2) :309+311-315
[5]   塔里木盆地多期不整合面的控油前景 [J].
陈子元 .
新疆石油地质, 1996, (04) :318-321+415
[6]   沉积盆地热体制研究的基本原理和进展 [J].
胡圣标,汪集 .
地学前缘, 1995, (04) :171-180
[7]   波动地质学在黄骅坳陷演化分析中的应用─—再论地壳波状运动 [J].
B.И.施比伊曼 ;
张一伟 ;
金之钧 ;
刘国臣 .
石油学报, 1994, (S1) :19-26
[8]   波动地质学研究中资料的收集与整理 [J].
刘国臣,李京昌,金之钧,李建忠 .
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994, (06) :1-7
[9]   山东西部箕状凹陷形成的探讨——初论地壳波状运动 [J].
张一伟 .
石油学报, 1983, (04) :19-25
[10]  
川东高陡构造动力学成因机理与石炭系天然气富集规律研究[M]. 四川大学出版社 , 李忠权等著, 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