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东部岩石圈减薄研究中的几个问题

被引:466
作者
吴福元
葛文春
孙德有
郭春丽
机构
[1]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吉林大学地球科学学院,吉林大学地球科学学院,吉林大学地球科学学院北京,吉林大学地球科学学院,吉林长春,吉林长春,吉林长春,吉林长春
关键词
岩石圈减薄; 中生代; 中国东部;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313 [大地构造物理学、岩组学(构造岩石学)];
学科分类号
摘要
中国东部岩石圈减薄是近 10年来国内外研究的热门课题 ,但关于岩石圈减薄的具体时间、机制及其构造控制因素 ,多有争论。根据目前的研究资料 ,文中对上述问题进行了全面的讨论。初步认为该岩石圈减薄发生在晚中生代 ,且在 12 0~ 130Ma的早白垩世达到高潮。综合分析认为 ,岩石圈的减薄与东侧太平洋板块的俯冲有关 ,即大洋板块的俯冲作用导致岩石圈加厚 ,进而发生岩石圈拆沉。Os同位素资料显示 ,由地幔橄榄岩包体所反映的新生代岩石圈地幔具有年轻性质 ,与古生代时的岩石圈地幔截然不同。因此笔者认为 ,中国东部现今的岩石圈地幔并不是减薄后的残留 ,它表明中生代时 ,岩石圈地幔和部分下地壳一起通过拆沉作用而沉入软流圈地幔 ,由此而导致软流圈地幔与地壳的直接接触。幔源岩浆的底侵及软流圈对地壳的直接加热作用 ,使上覆地壳发生大规模的岩浆和成矿作用 ,并导致中国东部中生代时期伸展构造的广泛发育。
引用
收藏
页码:51 / 60
页数:10
相关论文
共 38 条
  • [31] 造山带陆壳增厚的一个岩石学记录——以济南辉长岩及其包体研究为例
    赵海玲
    邓晋福
    贺怀宇
    曹永清
    [J]. 地学前缘, 1998, (04) : 70 - 75
  • [32] 燕山—阴山地区晚侏罗世强烈推覆—隆升事件及沉积响应
    和政军
    李锦轶
    牛宝贵
    任纪舜
    [J]. 地质论评, 1998, (04) : 407 - 418
  • [33] 晚白垩世中国东南沿岸山系与中南地区的沙漠和盐湖化
    陈丕基
    [J]. 地层学杂志, 1997, (03) : 44 - 54
  • [34] 松辽盆地白垩纪冰筏沉积的发现及其地质意义
    王东坡
    张立平
    刘立
    L.A.Frakes
    计桂霞
    高福红
    [J]. 长春地质学院学报, 1996, (04) : 23 - 28
  • [35] 英安岩中高压辉石巨晶的发现及其意义
    路凤香
    朱勤文
    谢意红
    郑建平
    [J]. 地球科学, 1996, (05) : 87 - 91
  • [36] 中国东部岩石圈根/去根作用与大陆“活化”──东亚型大陆动力学模式研究计划
    邓晋福,莫宣学,赵海玲,罗照华,杜杨松
    [J]. 现代地质, 1994, (03) : 349 - 356
  • [37] 中国东南活动大陆边缘的矿物标志:钙长石质斜长石
    周新民
    徐夕生
    董传万
    李惠民
    不详
    [J]. 科学通报 , 1994, (11) : 1011 - 1014
  • [38] 中国北方大陆下的地幔热柱与岩石圈运动
    邓晋福
    赵海玲
    赖绍聪
    罗照华
    莫宣学
    吴宗絮
    [J]. 现代地质, 1992, (03) : 267 - 2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