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组人血管内皮抑素靶向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研究

被引:16
作者
穆海玉
沈春燕
冯义伶
机构
[1] 天津武警医学院附属医院肿瘤科
关键词
重组人血管内皮抑素; 靶向治疗; 肺肿瘤; 化疗;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R734.2 [肺肿瘤];
学科分类号
摘要
背景与目的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化疗处于瓶颈,抗血管靶向治疗逐渐显示优势。本文研究重组人血管内皮抑素(rh-Endostin,恩度YH-16)联合化疗靶向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疗效、毒性反应和对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62例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随机分为2组:血管内皮抑素组32例采用重组人血管内皮抑素加一线化疗方案,对照组30例仅选用一线化疗方案。2个周期后评价近期临床有效率、临床受益率以及生活质量的改善程度,同时观察毒副作用。结果血管内皮抑素组临床有效率为46.87%,临床受益率为81.25%,而对照组分别为26.66%和53.33%。两组有效率尚不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912,P=0.166),但两组受益率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3185,P=0.0377)。对照组和血管内皮抑素组进行治疗后生活质量(QoL)均有所改善,血管内皮抑素组则更为明显,二者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1.233,P=0.0008)。治疗后患者所发生的毒性反应为恶心、呕吐,骨髓抑制,周围神经毒性,主要为化疗所致的副反应,两组在这些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管内皮抑素组有3例感觉心前胸不适,出现心电图改变,表现为ST-T轻微下移,给予对症治疗后消失,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2701,P=0.2597)。结论血管内皮抑素未增加化疗的毒副作用,临床应用安全,耐受性良好;血管内皮抑素联合化疗药物对晚期NSCLC具有较好的疗效,尤其在改善病人生存质量方面具有优势。
引用
收藏
页码:780 / 784
页数:5
相关论文
共 15 条
[1]   抗肿瘤血管治疗与肿瘤血管及微环境的正常化 [J].
黄桂春 ;
陈龙邦 .
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 2008, (03) :305-308
[2]   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维持化疗的进展 [J].
艾星浩 ;
陆舜 .
中国肺癌杂志, 2008, (01) :14-16
[3]   非小细胞肺癌“个体化”化疗研究进展 [J].
程刚 .
中国肺癌杂志, 2008, (01) :10-13
[4]   重组人血管内皮抑制素联合治疗30例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研究 [J].
滕家俊 ;
韩宝惠 ;
沈洁 ;
顾爱琴 ;
姜丽岩 ;
陈玉蓉 ;
戚大江 .
临床肿瘤学杂志, 2008, (02) :171-175
[5]   重组人血管内皮抑素与化疗联合治疗肺外晚期恶性肿瘤的临床研究 [J].
秦叔逵 ;
刘秀峰 ;
王琳 ;
陈映霞 ;
钱军 ;
华海清 ;
龚新雷 ;
杨柳青 ;
何泽明 .
临床肿瘤学杂志, 2007, (10) :728-735
[6]   晚期非小细胞肺癌循环血管内皮细胞水平的研究 [J].
黄纯 ;
李凯 ;
魏熙胤 ;
牛瑞芳 ;
孙燕 ;
王金万 ;
朱允中 ;
徐丽焱 ;
刘晓晴 ;
高红军 ;
周静敏 ;
王秀问 .
中华肿瘤杂志, 2006, (10) :780-783
[7]   当前肿瘤治疗的趋向 [J].
孙燕 .
临床药物治疗杂志, 2006, (02) :1-3
[8]   重组人血管内皮抑素联合NP方案治疗晚期NSCLC随机、双盲、对照、多中心Ⅲ期临床研究 [J].
王金万 ;
孙燕 ;
刘永煜 ;
于起涛 ;
张沂平 ;
李凯 ;
朱允中 ;
周清华 ;
侯梅 ;
管忠震 ;
李维廉 ;
庄武 ;
王东林 ;
梁后杰 ;
秦凤展 ;
卢辉山 ;
刘晓晴 ;
孙红 ;
张燕军 ;
王杰军 ;
罗素霞 ;
杨瑞合 ;
涂远荣 ;
王秀问 ;
宋恕平 ;
周静敏 ;
游丽芬 ;
王竞 ;
姚晨 .
中国肺癌杂志, 2005, (04) :283-290
[9]   重组人血管内皮抑素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Ⅲ期临床研究 [J].
刘永煜 .
中国肿瘤, 2005, (06) :398-400
[10]   重组人血管内皮抑制素YH-16联合用药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多中心Ⅱ期临床试验 [J].
杨林 ;
王金万 ;
崔成旭 ;
黄镜 ;
张和平 ;
李树亭 ;
孙燕 .
中国新药杂志, 2005, (02) :204-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