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磷对紫云英根系分泌物产生及难溶性磷活化的影响

被引:50
作者
兰忠明
林新坚
张伟光
张辉
吴一群
机构
[1] 不详
[2] 福建省农业科学院土壤肥料研究所/福建省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环境中心
[3] 不详
关键词
紫云英; 根分泌物; 难溶性磷; 活化; 有机酸; 缺磷胁迫;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S551.9 [];
学科分类号
摘要
【目的】探讨紫云英根分泌物对难溶性磷活化、吸收能力,以及不同紫云英基因型对难溶性磷活化差异。【方法】采用Hoagland营养液培养并收集紫云英根分泌物,经旋转蒸发仪减压、浓缩后,进行难溶性磷活化试验,利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测定分泌物中有机酸成分及含量。【结果】缺磷胁迫下,不同基因型紫云英根半径减少,而根冠比和根比表面积较供磷有显著提高。紫云英根系分泌的有机酸有草酸、酒石酸、柠檬酸、苹果酸等,但主要为草酸;缺磷条件下,不同基因型紫云英分泌草酸存在显著差异,且各有机酸分泌量显著高于供磷时的分泌量。闽紫1号、浙紫5号和闽紫6号分泌的各种有机酸量明显高于余江大叶和弋江籽分泌的量。缺磷和供磷下,紫云英根系分泌物对难溶性Al-P和Fe-P都具有一定的活化能力,其活化值(P)分别为36.40-157.39μg.g-1、32.20-139.42μg.g-1,缺磷根系分泌物对难溶性磷的活化量高于供磷处理,而且Al-P的活化能力略高于Fe-P。通过活化模拟试验,也证实不同有机酸可活化难溶性Al-P、Fe-P且差异显著。【结论】缺磷胁迫能促进紫云英分泌有机酸,显著增加对难溶性磷的活化效果;基因型之间紫云英对磷的活化效果差异较为明显,显现出紫云英品种间的差异性;栽培紫云英有利于改善南方红壤地区缺磷土壤磷素养分循环。然而科学地评价有机酸对Al-P和Fe-P的活化能力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引用
收藏
页码:1521 / 1531
页数:11
相关论文
共 32 条
[1]   紫云英SSR分子标记的开发及在品种鉴别中的应用 [J].
陈坚 ;
张辉 ;
朱炳耀 ;
林新坚 .
作物学报, 2011, 37 (09) :1592-1596
[2]   磷胁迫对不同基因型甜菜根系形态及根分泌物的影响 [J].
周建朝 ;
王孝纯 ;
邓艳红 ;
林晓坤 ;
王艳 .
中国农学通报, 2011, (02) :157-161
[3]   低分子量有机酸对红壤无机磷活化的作用 [J].
龚松贵 ;
王兴祥 ;
张桃林 ;
李清曼 ;
周静 .
土壤学报, 2010, 47 (04) :692-697
[4]   低磷胁迫下大麦磷高效基因型的筛选 [J].
普晓英 ;
赵大伟 ;
曾亚文 ;
杜娟 ;
杨树明 ;
杨涛 ;
赵春艳 .
生态环境学报, 2010, 19 (06) :1329-1333
[5]  
Analysis of the contribution of acid phosphatase to P efficiency in Brassica napus under low phosphorus conditions[J]. ZHANG HaiWei1,2,HUANG Yu2,YE XiangSheng2 & XU FangSen1,2 1 National Key Laboratory of Crop Genetic Improvement,Huazho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Wuhan 430070,China;2 Key Laboratory of Subtropical Agriculture and Environment,Ministry of Agriculture,Huazho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Wuhan 430070,China.Science China(Life Sciences). 2010(06)
[6]   不同根构型大豆对低磷的适应性变化及其与磷效率的关系 [J].
刘灵 ;
廖红 ;
王秀荣 ;
严小龙 .
中国农业科学 , 2008, (04) :1089-1099
[7]   活化磷肥的磷素释放特性、肥效及活化机理研究 [J].
孙克君 ;
赵冰 ;
卢其明 ;
廖宗文 .
中国农业科学, 2007, (08) :1722-1729
[8]   柠檬酸对红壤磷的持续活化效应及其活化机理的探讨 [J].
王艳玲 ;
何园球 ;
李成亮 .
土壤学报, 2007, (01) :130-136
[9]   水稻利用难溶性磷酸盐的基因型差异及其与根系分泌物活化特性的关系 [J].
李永夫 ;
罗安程 ;
魏兴华 ;
姚旭国 .
中国水稻科学, 2006, (05) :493-498
[10]   有机酸对菜地土壤磷素活化的影响 [J].
梁玉英 ;
黄益宗 ;
孟凡乔 ;
朱永官 .
生态学报, 2005, (05) :1171-11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