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综合承载力的内涵辨析与限制性因素发掘

被引:18
作者
付金存 [1 ]
李豫新
徐匆匆 [2 ]
机构
[1] 东北财经大学产业组织与企业组织研究中心
[2]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城乡规划管理中心
关键词
资源环境约束; 补偿效应; 承载阈值; 限制性因素; 状态指数;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F299.2 [中国];
学科分类号
1204 ;
摘要
承载力研究范畴随人类社会的变迁而日渐扩大,承载基体、承载客体的内涵不断丰富和细化,互动机理也愈发复杂,从而引发了对为城市综合承载力的概念内涵、决定因素、评价理念和评价标准的学术争论。针对这些争论,本文指出城市综合承载力并非是伪命题,在一定的约束条件下,城市综合承载力的阈值是客观存在的。城市综合承载力的决定因素是资源环境的约束,但也应重视后天经济因素的影响也应重视;这两类因素既要区别对待,也要重视其综合效应。在此基础上,应以承载区间为评价标准,用状态指数发掘和评价城市综合承载力的限制因素。
引用
收藏
页码:106 / 111
页数:6
相关论文
共 13 条
[1]   大城市的人口只能主要靠行政手段调控吗?——基于区域人口承载力研究 [J].
罗源昆 ;
王大伟 ;
刘洁 ;
苏杨 .
人口与经济, 2013, (01) :52-60
[2]   人口承载力研究的演进、问题与展望 [J].
童玉芬 .
人口研究, 2012, 36 (05) :28-36
[3]   中国城市群承载力研究 [J].
黄志基 ;
马妍 ;
贺灿飞 .
城市问题, 2012, (09) :2-8
[4]   城市土地承载力研究进展 [J].
杨亮 ;
吕耀 ;
郑华玉 .
地理科学进展, 2010, 29 (05) :593-600
[5]   城市综合承载力研究综述 [J].
傅鸿源 ;
胡焱 .
城市问题 , 2009, (05) :27-31
[6]   可持续发展观下的城市综合承载能力研究 [J].
吕光明 ;
何强 .
城市发展研究, 2009, (04) :157-159
[7]   承载力理论的起源、发展与展望 [J].
张林波 ;
李文华 ;
刘孝富 ;
王维 .
生态学报, 2009, 29 (02) :878-888
[8]   北京市土地资源承载力综合评价研究 [J].
郭志伟 .
城市发展研究, 2008, (05) :24-30
[9]   城市群资源环境承载力研究进展及展望 [J].
刘晓丽 ;
方创琳 .
地理科学进展, 2008, (05) :35-42
[10]  
The Genesis, History, and Limits of Carrying Capacity[J] . Nathan F. Sayre.Annals of the Association of American Geographers . 2008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