莱州湾地区郯庐断裂中段新生代右行走滑位移量的估算

被引:20
作者
余朝华 [1 ]
韩清华 [1 ]
董冬冬 [1 ]
陈珊珊 [2 ]
兖鹏 [2 ]
机构
[1]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海洋地质与环境重点实验室
[2]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地球资源与信息学院
关键词
走滑位移; 沉降分析; 拉分盆地; 郯庐断裂带;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542 [构造运动];
学科分类号
摘要
通过理论模型研究,推导出了走滑拉分盆地中盆地的走滑速率与沉降速率之间的关系,即走滑速率同盆地的几何形状参数、最大沉降深度和沉降速率存在着稳定的数值关系。以莱州湾地区潍北凹陷为研究对象,利用回剥法对凹陷内处于不同构造位置的4口井的基底沉降历史进行了恢复,建立了潍北凹陷沉降速率与郯庐断裂中段走滑速率之间的经验关系式;根据位于洼陷带的伪1井和央5井的计算结果,得出郯庐断裂中段新生代右行走滑位移量为40km左右。
引用
收藏
页码:62 / 69
页数:8
相关论文
共 12 条
[1]   莱州湾地区郯庐断裂带的构造特征及其新生代演化 [J].
吴时国 ;
余朝华 ;
邹东波 ;
张海英 .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2006, (06) :101-110
[2]   潍北拉分盆地形成演化及其对成油气条件的控制 [J].
程有义 ;
李晓清 ;
汪泽成 ;
唐泽伟 .
石油勘探与开发, 2004, (06) :32-35
[3]   郯庐断裂带的演化及其对西太平洋板块运动的响应 [J].
朱光 ;
王道轩 ;
刘国生 ;
牛漫兰 ;
宋传中 .
地质科学, 2004, (01) :36-49
[4]   昌潍坳陷潍北凹陷热历史和油气成藏期次 [J].
邱楠生 ;
蔡进功 ;
李善鹏 ;
曾溅辉 .
地质科学, 2003, (03) :332-341
[5]   郯庐断裂带的平移运动与成因 [J].
朱光 ;
刘国生 ;
牛漫兰 ;
宋传中 ;
王道轩 .
地质通报, 2003, (03) :200-207
[6]   渤海莱州湾走滑拉分凹陷的构造研究及其石油勘探意义 [J].
蔡东升 ;
罗毓晖 ;
姚长华 .
石油学报, 2001, (02) :19-25+120
[7]   郯庐断裂带的最大左行走滑断距及其形成时期 [J].
万天丰,朱鸿 .
高校地质学报, 1996, (01) :14-27
[8]   中国东部中(新)生代构造同位素地质学研究 [J].
张理刚 ;
王可法 .
桂林冶金地质学院学报, 1991, (01) :35-48
[9]   郯庐断裂巨大平移的时代与格局 [J].
陈丕基 .
科学通报 , 1988, (04) :289-293
[10]   郯城—庐江断裂带的形成演化与运动学分析 [J].
郭振一 .
山东地质, 1987, (01) :5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