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家庄地区一次秋季冷锋云系垂直微物理结构的观测研究

被引:8
作者
居丽玲 [1 ,2 ]
牛生杰 [1 ]
段英 [3 ]
石立新 [3 ]
机构
[1]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大气物理学院
[2] 河北省秦皇岛市气象局
[3] 河北省人工影响天气办公室
关键词
石家庄地区; 云液态含水量; 粒子谱; 微物理结构; 降水机制;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426.51 [];
学科分类号
摘要
利用2008年10月4~5日石家庄一次降水性层状云系的飞机探测资料,结合实时天气、卫星、雷达等资料,分析了降水过程的天气背景条件、降水初期云中的液态含水量、云粒子平均直径和粒子谱等要素的垂直分布与变化特征,以及云系的垂直微物理结构。结合云中冰雪晶二维粒子图像的增长和地面降水特征,初步探讨了该层状云系降水形成的物理机制。结果表明,此次降水为北方秋季典型的较稳定性冷锋降水过程,云系由高层卷云、中层高层云、低层层积云组成,垂直结构特征明显;云系微物理要素的垂直分布结构与粒子增长过程符合顾震潮先生的三层模型的冷云降水形成机制。
引用
收藏
页码:1324 / 1336
页数:13
相关论文
共 21 条
[1]   河南省春季一次层状云降水云系结构和降水机制的数值模拟 [J].
胡鹏 ;
赵震 ;
雷恒池 ;
李铁林 .
高原气象, 2009, 28 (02) :374-384
[2]   2006年北京市人工增雨作业效果统计分析 [J].
王婉 ;
姚展予 .
高原气象 , 2009, (01) :195-202
[3]   一次延安层状云微物理结构特征及降水机制研究 [J].
王扬锋 ;
雷恒池 ;
樊鹏 ;
吴玉霞 ;
陆忠艳 .
高原气象, 2007, (02) :388-395
[4]   东北冷涡云系人工增雨作业效果的检验和分析 [J].
周德平 ;
宫福久 ;
王吉宏 .
高原气象 , 2006, (05) :950-958
[5]   黄淮气旋中人工增雨播云区的探讨 [J].
王以琳 ;
王建国 .
高原气象, 2006, (01) :128-137
[6]   “催化-供给”云降水形成机理的数值模拟研究 [J].
洪延超 ;
周非非 .
大气科学, 2005, (06) :43-54
[7]   河北省层状云降水系统微物理结构的飞机观测研究 [J].
杨文霞 ;
牛生杰 ;
魏俊国 ;
孙玉稳 .
高原气象, 2005, (01) :84-90
[8]   黄河上游对流云降水微物理特征的数值模拟试验 [J].
赵仕雄 ;
许焕斌 ;
德力格尔 .
高原气象, 2004, (04) :495-500
[9]   兰州地区秋季层状云垂直微物理特征分析 [J].
李照荣 ;
李荣庆 ;
李宝梓 .
高原气象, 2003, (06) :583-589
[10]   青海东北部春季系统性降水高层云系微物理结构分析 [J].
赵仕雄 ;
陈文辉 ;
杭洪宗 ;
不详 .
高原气象 , 2002, (03) :281-2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