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中西部盆地海相白云岩主要形成机制与模式

被引:12
作者
张静
张宝民
单秀琴
机构
[1] 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
关键词
海相白云岩; 白云石化; 云化机制; 云化模式;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588.245 []; P618.13 [石油、天然气];
学科分类号
摘要
塔里木、四川及鄂尔多斯盆地是中国中西部海相白云岩的主要发育地区。三大盆地重点层系海相白云岩新近的成因研究表明,大规模准同生白云岩和埋藏成因白云岩的发育均与蒸发台地密切相关。蒸发台地中由海水浓缩形成的富Mg2+卤水一方面在准同生期,通过蒸发泵和下渗机制交代碳酸钙沉积物而形成与蒸发岩共生的准同生白云岩,另一方面作为富含Mg2+的地层孔隙水,在准同生-浅埋藏期乃至中、深埋藏期,通过侧向渗透、侧向与垂向压实排挤和垂向热对流机制与粗结构的碳酸钙沉积物发生交代反应,在蒸发岩系周边和上下形成广泛分布的埋藏成因白云岩。与热流体作用有关的白云石化主要依靠构造断裂、裂缝、不同级次的层序界面、孔洞层等输导体系发生,分布较局限。热流体云化常表现为对先期白云岩进行叠加改造而形成热水改造白云岩。热流体性质不一,可以是深埋藏混合热水、深部循环水、地幔深部的岩浆热液等。白云石(岩)的生物成因不仅表现为微生物作用导致白云石直接沉淀,还表现为生物的存在与活动为白云石化作用提供Mg2+和云化流体通道。由微生物和宏观藻释放出Mg2+,在埋藏期对方解石进行交代是各种富含藻类的灰岩中部分白云石的重要形成机制。生物扰动可明显改善岩石的孔渗性,从而显著促进白云石化作用的发生。
引用
收藏
页码:664 / 675
页数:12
相关论文
共 25 条
[1]   四川盆地震旦系灯影组白云岩岩溶储层特征及溶蚀作用证据 [J].
单秀琴 ;
张静 ;
张宝民 ;
刘静江 ;
周慧 ;
王拥军 ;
傅卓文 .
石油学报, 2016, 37 (01) :17-29
[2]   四川盆地中二叠统中-粗晶白云岩成因 [J].
江青春 ;
胡素云 ;
汪泽成 ;
王铜山 ;
李秋芬 ;
翟秀芬 .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2014, 35 (04) :503-510
[3]   鄂尔多斯盆地中西部奥陶纪热液活动的证据及其对储层发育的影响 [J].
王玉萍 ;
董春梅 ;
陈洪德 ;
苏中堂 ;
张长俊 ;
郝哲敏 .
海相油气地质, 2014, 19 (02) :23-31
[4]   巴楚地区寒武系碳酸盐岩白云石化机制 [J].
周波 ;
李明 ;
段书府 ;
朱长见 ;
邬光辉 ;
曾昌民 ;
高力 .
石油勘探与开发, 2012, 39 (02) :198-202
[5]   中国碳酸盐岩储集层大型化发育的地质条件与分布特征 [J].
赵文智 ;
沈安江 ;
胡素云 ;
张宝民 ;
潘文庆 ;
周进高 ;
汪泽成 .
石油勘探与开发, 2012, 39 (01) :1-12
[6]   四川盆地东北部晚二叠世-早三叠世白云岩与同期海水锶同位素组成的对比研究 [J].
黄思静 ;
黄喻 ;
兰叶芳 ;
黄可可 .
岩石学报, 2011, 27 (12) :3831-3842
[7]   鄂尔多斯盆地马家沟组白云岩地球化学特征及白云岩化机制分析 [J].
苏中堂 ;
陈洪德 ;
徐粉燕 ;
魏柳斌 ;
李洁 .
岩石学报, 2011, 27 (08) :2230-2238
[8]   孔隙型碳酸盐岩储集层特征及主控因素——以川西南嘉陵江组嘉5段为例 [J].
刘宏 ;
谭秀成 ;
李凌 ;
罗冰 ;
马昌林 ;
杨立根 .
石油勘探与开发, 2011, 38 (03) :275-281
[9]   川中地区磨溪气田嘉二段砂屑云岩储集层成因 [J].
谭秀成 ;
罗冰 ;
李卓沛 ;
丁熊 ;
聂勇 ;
吴兴波 ;
邹娟 ;
唐青松 .
石油勘探与开发, 2011, 38 (03) :268-274
[10]   白云岩有机成因模式:机制、进展与意义 [J].
李波 ;
颜佳新 ;
刘喜停 ;
薛武强 .
古地理学报, 2010, 12 (06) :699-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