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白山地区不同林型红松种群生态位特征

被引:26
作者
包也 [1 ,2 ]
孟莹莹 [1 ,2 ]
周旺明 [1 ]
于大炮 [1 ]
周莉 [1 ]
魏亚伟 [1 ,2 ]
方向民 [3 ,2 ]
代力民 [1 ]
机构
[1] 森林与土壤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
[2] 中国科学院大学
[3] 森林与土壤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
关键词
阔叶红松林; 生态位宽度; 生态位重叠; 长白山;
D O I
10.13292/j.1000-4890.2014.0041
中图分类号
S791.247 [红松];
学科分类号
0829 ; 0907 ;
摘要
采用Levins、Hurlbert生态位宽度和Pianka生态位重叠计测方法,分析长白山地区不同林型红松种群生态位特征。结果表明,红松种群是长白山地区顶极群落原始阔叶红松林的优势种群,其生态位宽度呈现原始阔叶红松林>白桦林>落叶松阔叶混交林。相比于其他种群的生态位宽度,总体上原始阔叶红松林中耐阴树种的生态位宽度较大,阳性树种的生态位宽度较小,而次生林则相反。在生态位重叠方面,红松与各林型中其他种群表现出不完全重叠。在原始阔叶红松林和白桦林中,红松与其他乔木种群对资源有明显的共享趋势。红松与原始阔叶红松林的色木槭、紫椴、青楷槭、白桦,与落叶松阔叶混交林的紫椴、蒙古栎、长白落叶松,与白桦林的色木槭、白桦,对同一资源有相同或相似的要求,且当资源不足时会产生竞争。
引用
收藏
页码:555 / 559
页数:5
相关论文
共 26 条
[1]   灵空山辽东栎林种群生态位特征 [J].
伊力塔 ;
豪树奇 ;
韩海荣 ;
凡小华 ;
康峰峰 .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2012, 29 (01) :46-51
[2]   采伐干扰下长白山阔叶红松林优势树种生态位变化动态 [J].
王惠 ;
李倩 ;
韩雪梅 ;
邵国凡 ;
代力民 .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2011, 39 (10) :18-20+53
[3]   长白山云冷杉群落主要种群生态位特征 [J].
刘巍 ;
曹伟 .
生态学杂志, 2011, 30 (08) :1766-1774
[4]  
长白山红松阔叶林不同演替阶段优势种的变化[J]. 郭利平,姬兰柱,王珍,王智轩.应用生态学报. 2011(04)
[5]   关于重要值计算方法的若干问题 [J].
王育松 ;
上官铁梁 .
山西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0, 33 (02) :312-316
[6]   华北土石山区天然森林植被种间联结和生态位的研究 [J].
王树森 ;
余新晓 ;
刘凤芹 ;
张振明 ;
耿玉清 ;
白翠霞 ;
班嘉蔚 .
水土保持研究, 2006, (04) :170-172+175
[7]   物种或种群生态位宽度与生态位重叠的计测模型 [J].
李德志 ;
石强 ;
臧润国 ;
王绪平 ;
盛丽娟 ;
朱志玲 ;
王长爱 .
林业科学, 2006, (07) :95-103
[8]   广州帽峰山次生林主要种群生态位宽度与重叠研究 [J].
林伟强 ;
贾小容 ;
陈北光 ;
谢正生 .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 2006, (01) :84-87
[9]   秦岭锐齿栎林种群生态位特征研究 [J].
赵永华 ;
雷瑞德 ;
何兴元 ;
贾夏 .
应用生态学报, 2004, (06) :913-918
[10]   人工-天然杉阔混交林种群生态位及竞争研究 [J].
陈存及 ;
陈新芳 ;
刘金福 ;
董建文 ;
陈世品 .
林业科学, 2004, (01) :78-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