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尔多斯盆地油气发现历史回顾与经验教训(一)——从鄂尔多斯漫长找油气史看李四光1968年底谈话的历史意义

被引:7
作者
孙肇才
机构
[1]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无锡石油地质研究所
关键词
鄂尔多斯盆地; 油气勘探; 三叠系延长组; 侏罗系延安组; 勘查程序;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618.13 [石油、天然气];
学科分类号
摘要
鄂尔多斯盆地油气勘探历史漫长,新中国成立之前,盆地内只开展了少量的油气勘探工作,大量系统的石油地质调查和勘探开始于新中国成立之后。在1955—1968年的14年间,虽然积累了大量地质资料和寻找油气的经验教训,但既未发现工业油气流,也没有提出可以肯定能发现油气的地区或目标。自1969年起,遵照李四光"打回老家去"的指示精神,石油普查工作从渭河与河套外围地堑转回鄂尔多斯大盆地,先后在庆阳、华池、吴旗地区发现了6个侏罗系油田,在延安—吴旗以北发现了5个亿吨级大油田,在盆地中部发现了奥陶系陕北大气田。鄂尔多斯盆地油气发现历史表明,油气的发现来自于地质学家的观念,应重视以地质锤和放大镜起家的基础地质工作,地质调查方法应用及勘查程序上必须有针对性,既不能把复杂问题简单化,也不能将特殊问题一般对待,应按照实际情况确定选区方针,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
引用
收藏
页码:223 / 236
页数:14
相关论文
共 10 条
[1]   鄂尔多斯盆地东南缘延长组砂岩储集层裂缝特征研究 [J].
田亚铭 ;
施泽进 ;
宋江海 ;
吴小明 ;
高翔 ;
邹永东 .
地质力学学报, 2009, 15 (03) :281-288
[2]   鄂尔多斯古陆核内部中生代晚期火山岩的发现及其地质意义 [J].
郑翻身 ;
康屹青 ;
康红在 ;
张凤禹 ;
狄永军 .
地质力学学报, 2009, 15 (01) :69-76
[3]   鄂尔多斯盆地镇原—泾川地区三叠系延长组构造裂缝分布定量预测 [J].
张林炎 ;
范昆 ;
刘进东 ;
周新桂 ;
王春宇 ;
袁杨森 .
地质力学学报, 2006, (04) :476-484
[4]   鄂尔多斯盆地北部塔巴庙地区与地层挠曲变形有关的构造裂缝分布定量预测 [J].
周新桂 ;
张林炎 .
地质力学学报, 2005, (03) :215-225
[5]   鄂尔多斯盆地塔巴庙区块下石盒子组砂岩储层含气性预测 [J].
武丽 ;
施炜 ;
董宁 ;
周小鹰 ;
于文芹 ;
马殿仁 ;
魏巍 .
地质力学学报, 2005, (03) :226-234
[6]   鄂尔多斯盆地南部中生界成藏动力学系统分析 [J].
张克银 .
地质力学学报, 2005, (01) :25-32
[7]   鄂尔多斯盆地北部塔巴庙地区上古生界致密砂岩气藏天然裂缝形成机理浅析 [J].
邢振辉 ;
程林松 ;
周新桂 ;
康毅力 ;
张林炎 .
地质力学学报, 2005, (01) :33-42
[8]   鄂尔多斯盆地早古生代复合的古构造体系与天然气 [J].
张福礼 .
地质力学学报, 2002, (03) :193-200
[9]  
鄂尔多斯盆地构造演化与油气分布规律[M]. 石油工业出版社 , 杨俊杰著, 2002
[10]  
中国石油天然气的勘查与发现[M]. 地质出版社 , 《中国石油天然气的勘查与发现》编辑部编, 1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