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珠江深水扇系统的形成特征与控制因素

被引:52
作者
彭大钧 [1 ]
庞雄 [2 ]
陈长民 [2 ]
朱明 [2 ]
黄先律 [1 ]
舒誉 [2 ]
机构
[1] 成都理工大学
[2] 中国海洋石油深圳分公司技术部
关键词
南海珠江深水扇系统; 青藏高原隆升; 海平面升降变化; 低水位体系域; 珠江口盆地;
D O I
10.14027/j.cnki.cjxb.2006.01.002
中图分类号
P512.2 [剥蚀作用、搬运作用、沉积作用];
学科分类号
摘要
到2001年底,已从全球六大洲18个盆地大于水深500m地域发现580亿桶油当量,90%的油气储量发现于深水浊流沉积体系,这是与近三十年来在全球范围内对深水海域的不懈探索与科学技术进步有着密切的关系。南海珠江深水扇系统特指广布于南海珠江口盆地近海海域上第三系深水沉积物,主体位于盆地南缘珠二坳陷,属与陆架边缘三角洲体系相联系的、发育于低水位时期的深水沉积系统,其形成具有重要的地质背景,它处于若干重大地质事件的交汇地域,具对应于青藏高原隆升的沉积响应,有独特的由持续沉降所体现的纵向叠置特征,并因应于全球海平面升降变化、呈幕式推进的海侵型沉积系列,构成极为理想的油气储盖组合。因此,以时间耦合、空间耦合与地球动力学耦合为扭带,用整体、系统的论点研讨与分析南海深水扇系统的形成特征,获得一球五源(缘)是南海深水扇系统的主控因素的结论。
引用
收藏
页码:10 / 18
页数:9
相关论文
共 12 条
[1]   深反射地震剖面所揭示的白云凹陷的深部地壳结构 [J].
黄春菊 ;
周蒂 ;
陈长民 ;
孙珍 ;
郝沪军 .
科学通报, 2005, (10) :1024-1031
[2]   南海珠江口盆地深水扇系统的发现 [J].
彭大钧 ;
陈长民 ;
庞雄 ;
朱明 ;
杨飞 .
石油学报, 2004, (05) :17-23
[3]   南海盆地演化及碳酸盐岩油气勘探 [J].
刘宝明 ;
夏斌 ;
金庆焕 ;
李勤 .
海相油气地质, 2003, 8(Z1) (Z1) :10-16+7
[4]   南海的右行陆缘裂解成因 [J].
周蒂 ;
陈汉宗 ;
吴世敏 ;
俞何兴 .
地质学报, 2002, (02) :180-190
[5]   青藏高原的形成和隆升机制综述 [J].
刘瞭 ;
迟效国 ;
李才 ;
杨日红 .
世界地质, 2001, (02) :105-112
[6]   藏北新生代火山作用的时空演化与高原隆升 [J].
迟效国 ;
李才 ;
金巍 ;
刘森 ;
杨日红 .
地质论评, 1999, 45(S1) (S1) :978-986
[7]   青藏高原隆升研究新进展综述 [J].
王成善 ;
丁学林 .
地球科学进展, 1998, (06) :3-5
[8]   青藏高原北部隆升的深部构造物理作用——以“格尔木-唐古拉山”地质及地球物理综合剖面为例 [J].
许志琴 ;
姜枚 ;
杨经绥 .
地质学报, 1996, (03) :195-206
[9]   青藏高原的隆起过程及其机制探讨 [J].
钟大赉 ;
丁林 .
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1996, (04) :289-295
[10]   珠江口盆地特殊层序地层模式及其对勘探的指导意义 [J].
杨少坤 ;
黄丽芬 ;
李希宗 ;
吕清 .
中国海上油气地质., 1996, (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