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 64 条
胶东和小秦岭:两类不同构造环境中的造山型金矿省
被引:116
作者:
蒋少涌
[1
]
戴宝章
[1
]
姜耀辉
[1
]
赵海香
[1
]
侯明兰
[2
]
机构:
[1] 南京大学地球科学系内生金属成矿机制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
[2] 中国冶金总局山东局
来源:
关键词:
胶东金矿省;
小秦岭金矿省;
俯冲增生造山;
陆陆碰撞造山;
造山型金矿;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618.51 [金];
学科分类号:
摘要:
胶东和小秦岭是我国排名前两位的金矿产地,根据对这两个地区的实地野外考察、室内研究及对已有大量研究成果的总结,我们认为胶东与小秦岭地区的金矿床均可归入造山型金矿的范畴,它们分别形成于增生型造山体制和碰撞型造山体制。胶东金矿床形成于早白垩世(130~120Ma左右)与洋壳俯冲(增生)造山相关的活动大陆边缘环境,矿床主要产于中生代花岗岩岩体中,严格受断裂带(NNE向或NE向为主)控制,成矿流体具有低盐度高CO2含量的特征,He-Ar同位素研究显示成矿过程有幔源物质的加入。综合金矿床及中生代岩浆岩(特别是与成矿近同时的早白垩世郭家岭花岗岩及基性岩脉)的地质地球化学特征与成岩成矿动力学,我们提出在俯冲的太平洋板块后退的背景下,胶东地区增厚地壳中的榴辉岩相下地壳及下伏岩石圈地幔发生两阶段拆沉,强烈的壳幔相互作用最终导致了早白垩世普遍的岩浆活动及金的爆发成矿的模式。小秦岭地区金矿床主要以大型含金石英脉的形式产出于太华群变质基底的脆性-韧性剪切带(EW向为主)中,而与区域内燕山期大型花岗岩岩基没有直接联系,矿床地质特征(如低盐度高CO2,以变质流体为主的成矿热液)与造山型金矿吻合,He-Ar同位素特征表明金矿床形成时有幔源物质的加入。小秦岭地区脉状Au-Mo矿床印支期成矿年龄(215~256Ma,辉钼矿Re-Os)表明印支期是小秦岭地区金成矿的主要时期,小秦岭金矿属于陆陆(华北与扬子)碰撞造山过程中形成的造山型金矿。
引用
收藏
页码:2727 / 2738
页数:12
相关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