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秦岭-熊耳山地区中基性岩墙的Sr、Nd、Pb同位素组成及其大地构造意义

被引:20
作者
王团华 [1 ]
毛景文 [1 ]
谢桂青 [1 ]
叶安旺 [2 ]
李宗彦 [3 ]
机构
[1] 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国土资源部成矿作用与资源评价重点实验室
[2] 灵宝市地质矿产局
[3] 灵宝市金源矿业有限公司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
关键词
岩墙; Sr、Nd、Pb同位素示踪; 小秦岭-熊耳山地区; 秦岭造山带;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597 [同位素地质学与地质年代学];
学科分类号
摘要
对出露于华北南缘小秦岭-熊耳山地区的中基性岩墙的Sr、Nd、Pb同位素研究显示:岩墙的(87Sr/86Sr)i变化于0.712310~0.735100,平均值0.722117,(143Nd/144Nd)i变化于0.511160~0.512066,平均值0.511436。用t=130Ma计算的岩墙的εSr(t)变化于113.06~436.61,εNd(t)变化于-7.9~-25.57,岩墙的Sr、Nd同位素组成显示出极端富集特征。岩墙的206Pb/204Pb变化于16.1921~19.8149,平均17.7067,207Pb/204Pb变化于15.3245~15.7540,平均15.6638,208Pb/204Pb变化于36.8607~41.6251,平均38.9494,其铅同位素比值显示出明显的富放射性成因铅的特征。通过对岩墙与区域太华群、熊耳群地层和中生代花岗岩的对比示踪研究表明,岩墙岩浆源区显示出与洋壳和深海沉积物质混染有关的特征,形成岩墙的岩浆物质与扬子陆块具有更大的亲缘性,由此证明秦岭造山带是由扬子陆块俯冲于华北陆块南缘之下造山的大陆动力学演化过程。结合现今的秦岭造山带深部地球物理资料,认为中生代时期太平洋构造域的兴起是导致秦岭造山带地区由陆陆碰撞向岩石圈拉张伸展构造体制转化的根本原因,从而造成小秦岭-熊耳山地区燕山期大规模花岗岩体和中基性岩墙的浅成侵位活动。
引用
收藏
页码:1580 / 1591
页数:12
相关论文
共 30 条
[1]   小秦岭、熊耳山金矿区中基性岩墙的岩石化学研究 [J].
王团华 ;
毛景文 ;
谢桂青 ;
叶安旺 ;
李宗彦 .
地学前缘, 2008, (01) :250-266
[2]   多接收器等离子体质谱(MC-ICPMS)高精度测定Nd同位素方法 [J].
何学贤 ;
唐索寒 ;
朱祥坤 ;
王进辉 .
地球学报, 2007, (04) :405-410
[3]   大别-苏鲁地区晚中生代镁铁质岩地球化学对造山带岩石圈地幔性质的约束 [J].
郭锋 ;
范蔚茗 ;
王岳军 ;
李超文 ;
李晓勇 ;
张宏福 .
岩石学报, 2005, (04) :1265-1270
[4]   秦岭环斑结构花岗岩中暗色包体的岩浆混合成因及岩石学意义——元素和Nd、Sr同位素地球化学证据 [J].
王晓霞 ;
王涛 ;
Ilmari Happala ;
卢欣祥 .
岩石学报, 2005, (03) :935-946
[5]   秦岭-大别中央造山系南缘勉略古缝合带的再认识——兼论中国大陆主体的拼合 [J].
张国伟 ;
程顺有 ;
郭安林 ;
董云鹏 ;
赖绍聪 ;
姚安平 .
地质通报, 2004, (Z2) :846-853
[6]   GeoKit:一个用VBA构建的地球化学工具软件包 [J].
路远发 .
地球化学, 2004, (05) :459-464
[7]   华北北部中生代岩墙群 [J].
邵济安 ;
张履桥 .
岩石学报, 2002, (03) :312-318
[8]   中生代苏-鲁活动大陆边缘榴辉岩、煌斑岩、金矿及富集地幔间的成因联系 [J].
胡受奚 ;
孙景贵 ;
凌洪飞 ;
叶瑛 ;
翟建平 ;
方长泉 .
岩石学报, 2001, (03) :425-435
[9]   胶东煌斑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探讨 [J].
徐红 ;
徐光平 .
岩石矿物学杂志, 2000, (01) :36-44
[10]   秦岭-大别造山带下地壳拆沉作用 [J].
高山 ;
张本仁 ;
金振民 ;
H.Kern .
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1999, (06) :532-5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