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 30 条
小秦岭-熊耳山地区岩墙锆石SHRIMP年代学研究——秦岭造山带岩石圈拆沉的证据
被引:51
作者:
王团华
[1
]
毛景文
[1
]
王彦斌
[2
]
机构:
[1] 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
[2]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
来源: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
关键词:
岩墙;
锆石SHRIMP Ⅱ U-Pb年代学;
拆沉作用;
小秦岭-熊耳山地区;
秦岭造山带;
华北克拉通南缘;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597.3 [];
学科分类号:
摘要:
对小秦岭-熊耳山地区岩墙锆石开展了 SHRIMPⅡU-Pb 法年代学研究显示,岩墙岩浆源区的锆石主要表现为华北南缘陆壳基底中的继承性锆石特征。根据地质关系确定的侵位于中生代花岗岩中的岩墙,其锆石年龄定年结果主要表现为1843±10Ma 和768±15Ma 左右的年龄,多数锆石表现为该区域熊耳群火山活动事件1850Ma 左右的年龄,只有很少的锆石颗粒记录了中生代时期128Ma 左右的侵位年龄。总体看来,岩墙中锆石较全面地记录了区域构造演化的历史。锆石测年结果反映出华北陆块阜平运动(2500~2400Ma)、华北南缘熊耳群火山喷发事件(1850Ma)、震旦纪构造活动(850~700Ma)、扬子陆块俯冲拼贴于华北南缘的造山事件(约200Ma)和燕山期(约130Ma)的岩墙岩浆侵位活动。岩墙的 Sr、Nd、Pb 同位素示踪揭示了岩墙岩浆源区与扬子陆块的亲缘性,从而证明新元古代-晚古生代时期扬子陆块向华北陆块南缘俯冲,以及后来秦岭造山带在造山期后华北南缘下地壳基底拆沉的地球动力学过程。岩墙中锆石测年结果多显示为老的继承性锆石的原因可能是中生代时期生长的锆石颗粒较小,而继承性锆石颗粒较大,锆石单矿物分选过程中主要挑选出继承性锆石的缘故。
引用
收藏
页码:1273 / 1287
页数:15
相关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