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循环梗死/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血纤维蛋白原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6
作者
孙亚鸣 [1 ]
曹勇军 [2 ]
钱菊芬 [1 ]
刘慧慧 [2 ]
刘春风 [2 ]
机构
[1] 张家港市中医医院神经内科
[2] 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神经内科
关键词
脑梗死; 脑缺血发作,短暂性; 颈动脉疾病; 纤维蛋白原; 内膜中层厚度;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R743.3 [急性脑血管疾病(中风)];
学科分类号
1002 ;
摘要
目的分析前循环梗死/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情况,明确血纤维蛋白原水平对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方法对69例前循环梗死/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进行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记录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部位、大小、数目、回声、颈总动脉分叉处内膜中层厚度(intima-media thickness,IMT)及血管内径,并测量首次血压、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纤维蛋白原测定及D-二聚体。结果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位于颈总动脉分叉处最多(占52.29%)。IMT≥0.9mm组血纤维蛋白原水平显著高于IMT<0.9mm组(P<0.05)。中、高浓度纤维蛋白原组(≥3.0g/L)易损斑块数量明显增多,且较低浓度组IMT明显增厚(P<0.01),两组D-二聚体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颈动脉平均IMT与患者收缩压、舒张压以及纤维蛋白原水平密切相关(r=4.92、5.26、6.68,P均<0.05)结论作为卒中患者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血纤维蛋白原水平与前循环梗死/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密切相关。
引用
收藏
页码:621 / 625
页数:5
相关论文
共 8 条
[1]   纤维蛋白(原)、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及其基序拮抗剂与动脉粥样硬化 [J].
曹勇军 ;
钱进军 ;
刘春风 .
国际脑血管病杂志, 2006, (04) :290-293
[2]   颈动脉斑块的超声表现与神经血管症状 [J].
董怡 ;
华秀云 .
中国临床神经科学, 2002, (02) :205-207
[4]   高血压及心脑血管疾病与颈动脉粥样硬化 [J].
李莉 ;
姜玉新 ;
乌正赉 ;
纪宝华 .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 1996, (02) :47-50
[5]   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及其抑制剂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 [J].
吴延华 ;
曹勇军 ;
刘春风 .
国际脑血管病杂志, 2007, (07) :534-537
[6]   纤维蛋白原、纤维蛋白及其降解产物对共培养血管内皮细胞纤溶活性的影响 [J].
曹勇军 ;
吴延华 ;
刘春风 .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2008, (01)
[7]  
Effects of probucol and pravastatin on common carotid atherosclerosis in patients with asymptomatic hypercholesterolemia[J] . Yasunori Sawayama,Chie Shimizu,Naoyasu Maeda,Masafumi Tatsukawa,Naoko Kinukawa,Samon Koyanagi,Seizaburo Kashiwagi,Jun Hayashi.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ollege of Cardiology . 2002 (4)
[8]   Loss of FHIT expression in transitional cell carcinoma of the urinary bladder [J].
Baffa, R ;
Gomella, LG ;
Vecchione, A ;
Bassi, P ;
Mimori, K ;
Sedor, J ;
Calviello, CM ;
Gardiman, M ;
Minimo, C ;
Strup, SE ;
McCue, PA ;
Kovatich, AJ ;
Pagano, F ;
Huebner, K ;
Croce, CM .
AMERICAN JOURNAL OF PATHOLOGY, 2000, 156 (02) :419-4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