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土地利用的哈尔滨市2004~2012年碳排放强度变化分析

被引:34
作者
周嘉 [1 ,2 ]
杨琳 [1 ]
董美娜 [1 ]
姜丽丽 [1 ]
王颖 [1 ]
臧淑英 [1 ]
机构
[1] 黑龙江省普通高等学校地理环境遥感监测重点实验室,哈尔滨师范大学
[2] 不详
基金
黑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
关键词
碳排放; 土地利用方式; 碳排放强度; 哈尔滨市;
D O I
10.13249/j.cnki.sgs.2015.03.009
中图分类号
X321 [区域环境规划与管理]; F301.2 [土地管理、规划及利用];
学科分类号
083305 ; 1204 ; 083306 ; 0903 ;
摘要
采用20042012年哈尔滨市土地利用和能源消耗数据,分析了20042012年哈尔滨市主要土地利用方式的碳排放。结果显示:1哈尔滨市2004年碳排放量为361.451万t,2012年碳排放量增长至1 875.658万t。2建设用地为主要碳源区,其碳排放占每年碳排放总量的96.98%;林地是主要碳汇区,约占碳汇量的99.90%,其总吸收量约为每年1 523.02万t碳;3哈尔滨市碳排放强度由2004年的0.681 t/hm2上升至2012年的3.534 t/hm2,平均每年增长22.854%;4建设用地碳排放强度2008年以前呈快速增长,2008年以后为缓慢的波动增长;5预测2020年建设用地的碳排放量为3 558.264万t;碳排放总量为2 055.839万t,比2012年上涨180.181万t,年平均增长率为1.15%,增长速度较慢。
引用
收藏
页码:322 / 327
页数:6
相关论文
共 35 条
[1]   城市化不同演化阶段对碳排放的影响差异 [J].
孙昌龙 ;
靳诺 ;
张小雷 ;
杜宏茹 .
地理科学, 2013, 33 (03) :266-272
[2]   南京大学土地利用碳排放研究进展 [J].
赵荣钦 ;
陈志刚 ;
黄贤金 ;
钟太洋 ;
揣小伟 ;
赖力 ;
张墨逸 .
地理科学, 2012, 32 (12) :1473-1480
[3]   基于空间行为约束的北京市居民家庭日常出行碳排放的比较分析 [J].
柴彦威 ;
肖作鹏 ;
刘志林 .
地理科学, 2011, 31 (07) :843-849
[4]   国外低碳城市研究进展 [J].
秦耀辰 ;
张丽君 ;
鲁丰先 ;
闫卫阳 ;
王喜 .
地理科学进展, 2010, 29 (12) :1459-1469
[5]   广东省碳源碳汇现状评估及增加碳汇潜力分析 [J].
匡耀求 ;
欧阳婷萍 ;
邹毅 ;
刘宇 ;
李超 ;
王德辉 .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0, 20 (12) :56-61
[6]   河南省土地利用碳源/汇及其变化分析 [J].
刘英 ;
赵荣钦 ;
焦士兴 .
水土保持研究, 2010, 17 (05) :154-157+162
[7]   基于能源消费的江苏省土地利用碳排放与碳足迹 [J].
赵荣钦 ;
黄贤金 .
地理研究, 2010, 29 (09) :1639-1649
[8]   河南省农田生态系统碳源/汇研究 [J].
赵荣钦 ;
刘英 ;
丁明磊 ;
焦士兴 .
河南农业科学, 2010, (07) :40-44
[9]   中亚热带山区土地利用变化对土壤CO2排放的影响 [J].
盛浩 ;
李旭 ;
杨智杰 ;
谢锦升 ;
陈光水 ;
杨玉盛 .
地理科学, 2010, 30 (03) :446-451
[10]   江苏省1996年至2007年碳排放效应及时空格局分析 [J].
张秀梅 ;
李升峰 ;
黄贤金 ;
李颖 .
资源科学, 2010, 32 (04) :768-7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