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喜马拉雅构造结陆内变形过程的研究

被引:18
作者
刘焰 [1 ]
Wolfgang SIEBEL [2 ]
王猛 [1 ]
机构
[1]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
[2] 德国Tuebingen大学地球化学研究所
关键词
东喜马拉雅构造结; 陆内变形; 南向挤出; 北向楔入;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542.2 [];
学科分类号
070904 ;
摘要
在东喜马拉雅构造结识别出“南向挤出”与“北向楔入”两大构造。前者包括倾向北、头朝南的一条正断层和两条分别被称为上部和下部的逆冲断层。南迦巴瓦和派乡杂岩借助这些断层从北部的冈底斯构造单元之下向南折返至地表附近。后者包括一个北东走向的推覆体和两个北北东走向、南倾的低角度推覆体,将东久、南迦巴、派乡等杂岩又北(东)向楔入冈底斯构造单元之中。独居石TIMSU-Th-Pb测年表明“南向挤出”构造中的正断层和下部逆冲断层可能分别在7.9Ma、10.7Ma时活动。锆石SHRIMP与金云母K-Ar测年结果限定上部逆冲断层活动时限介于6.2±0.2Ma和5.5±0.2Ma之间,即“南向挤出"中的上、下两条逆冲断层为逆序的逆冲断层。锆石SHRIMP和角闪石Ar-Ar测年还表明东喜马拉雅构造结核心部位的“北向楔入”很可能发生于3.0Ma和1.5Ma之间。
引用
收藏
页码:1274 / 1284+1487 +1487
页数:12
相关论文
共 11 条
[1]   东喜马拉雅南迦巴瓦构造结的构造格局及形成过程探讨 [J].
张进江 ;
季建清 ;
钟大赉 ;
丁林 ;
何顺东 .
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2003, (04) :373-383
[2]   东喜马拉雅地区高压麻粒岩岩石学研究及构造意义 [J].
刘焰 ;
钟大赉 .
地质科学, 1998, (03) :13-27
[3]   东喜马拉雅构造结地质构造框架 [J].
刘焰 ;
钟大赉 .
自然科学进展, 1998, (04) :124-127
[4]   雅鲁藏布江下游地区地质构造特征 [J].
郑锡澜 ;
常承法 .
地质科学, 1979, (02) :116-126+191
[5]  
Gerhard Vavra,Rolf Schmid,Dieter Gebauer.Internal morphology, habit and U-Th-Pb microanalysis of amphibolite-to-granulite facies zircons: geochronology of the Ivrea Zone (Southern Alps)[J].Contributions to Mineralogy and Petrology,1999
[6]  
Gerhard Vavra.On the kinematics of zircon growth and its petrogenetic significance: a cathodoluminescence study[J].Contributions to Mineralogy and Petrology,1990
[7]  
潘裕生 编.青藏高原岩石圈结构演化和动力学[M].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1998
[8]  
中国青藏高原研究会编.中国青藏高原研究会第一届学术讨论会论文选[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2
[9]  
涂光炽著.西藏南部花岗岩类地球化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2
[10]  
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队 编.青藏高原地质构造[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