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型凹陷向斜区油气倒灌式成藏——以松辽盆地三肇凹陷扶杨油层为例

被引:33
作者
刘宗堡
付晓飞
吕延防
付广
庞磊
机构
[1] 大庆石油学院地球科学学院
基金
高等学校博士学科点专项科研基金;
关键词
扶杨油层; 成藏模式; 三肇凹陷; 松辽盆地;
D O I
10.16509/j.georeview.2009.05.014
中图分类号
P618.13 [石油、天然气];
学科分类号
摘要
三肇凹陷扶杨油层为典型大型凹陷向斜区油气倒灌式成藏,利用300条地震剖面、825口井曲线、11口井岩芯和探评井试油资料对扶杨油层断层特征及运动期次、油气下排深度、储层沉积特征等油气成藏主控因素综合研究表明:T2断层受控于基底断层、下部火山口、斜向拉张和伸展量差异四种因素具有平面密集成带、剖面"似花状"组合特征,且油气成藏期活动的油源断层多数为断层密集带边界断层;理论计算超压驱动油气下排深度和实际油底包络面统计扶杨油层含油厚度约为200m;重矿物分析扶杨油层主要受北部拜泉—青冈和西南保康物源影响,两物源在徐家围子地区交汇后向东流出;沉积微相揭示扶杨油层发育向上逐渐退积的河控浅水三角洲沉积体系,顶部为三角洲前缘亚相,中—下部为三角洲分流平原亚相,其中扶Ⅰ7—扶Ⅱ1小层为水退最大期,是油气富集主要层位。明水组末期青山口组源岩达到生油高峰,油气在超压作用下沿开启的断层密集带边界断层幕式下排后沿两侧上升盘河道砂体做短距离侧向运移,即断层密集带两侧地垒或断阶块为油气富集区,而断层密集带内多为地堑式组合,不利于油气聚集,在成藏模式指导下刻画出47个油气富集目标区,为松辽盆地北部扶杨油层下一步的勘探与开发指明了方向。
引用
收藏
页码:685 / 692
页数:8
相关论文
共 21 条
[1]   从含油气系统到成藏油气系统油气系统研究新动向 [J].
刘静江 ;
刘池洋 ;
王震亮 .
地质论评, 2008, (06) :801-806
[2]   源外鼻状构造区油运移输导通道及对成藏的作用——以松辽盆地尚家地区为例 [J].
付广 ;
王有功 .
地质论评, 2008, (05) :646-652
[3]   松辽盆地北部徐家围子断陷营城组大型破火山口的发现 [J].
贺电 ;
李江海 ;
刘守偈 ;
韩亮 .
中国地质, 2008, (03) :463-471
[4]   三肇凹陷青山口组源岩生成油向下“倒灌”运移层位及其研究意义 [J].
付广 ;
王有功 .
沉积学报, 2008, (02) :355-360
[5]   东营凹陷南斜坡深层成藏特征及主控因素分析 [J].
王圣柱 ;
梁毅 ;
钱克兵 ;
金强 ;
王力 .
沉积学报, 2007, (03) :474-481
[6]   松辽盆地向斜油藏特征及成藏机理探讨 [J].
吴河勇 ;
梁晓东 ;
向才富 ;
王跃文 .
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2007, (02) :185-191
[7]   断陷盆地洼陷带岩性油气藏成藏机理及运聚模式 [J].
卓勤功 .
石油学报, 2006, (06) :19-23
[8]   同沉积构造坡折带对岩性油气藏富集带的控制作用——以渤海湾盆地古近系为例 [J].
冯有良 ;
徐秀生 .
石油勘探与开发, 2006, (01) :22-25+31
[9]   大庆长垣及以东泉三、四段扶杨油层浅水湖泊-三角洲体系沉积特征 [J].
李延平 ;
陈树民 ;
宋永忠 ;
王始波 ;
宋铁星 ;
李如一 .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2005, (05) :13-16+103
[10]   一种有效追踪油气运移轨迹的新方法——断面优势运移通道的提出及其应用 [J].
罗群 ;
庞雄奇 ;
姜振学 .
地质论评, 2005, (02) :156-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