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地平原过渡带地形起伏特征及其对景观格局的影响——以太行山淇河流域为例

被引:45
作者
张静静
朱文博
赵芳
朱连奇
李茂娟
朱明
张晓东
机构
[1] 河南大学环境与规划学院
关键词
山地平原过渡带; 地形起伏度; 均值变点法; 景观格局; Logistic回归分析; 影响机理;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901 [景观学、区域论];
学科分类号
0705 ; 070501 ;
摘要
地形对过渡带景观格局的形成起关键作用,定量探讨其作用机理有助于科学解释复杂地域单元的景观格局,从而深入理解其演变过程.文章以位于山地平原过渡带的太行山淇河流域为例,采用均值变点法提取地形起伏度,从类型和景观两个尺度探讨地形起伏度对景观格局的影响,并利用Logistic回归模型研究不同地形起伏度区自然和人为因素与景观格局的定量关系,从而阐释其影响机理.结果表明:(1)淇河流域地形以小起伏(70~200m)为主,主要位于淇河中上游;其次为平坦(0~30m)及微起伏(30~70m),位于研究区两端及中部林州境内;中起伏(≥200m)占比例较少,位于河南与山西及林州与鹤壁的交界处.(2)随地形起伏度增加,景观类型由人为景观逐渐向自然景观过渡,景观多样性和破碎度先增后减,蔓延度和聚集度先减后增.(3)随地形起伏度增加,对景观类型分布具有解释作用的因素逐渐由人为因素占主导转为以自然因素占主导.同时,人为干扰的综合影响逐渐减弱,在平坦区人为干扰使林地和草地分布概率比自然状态下分别减少41.26%和7.74%,而在中起伏区两者的分布概率仅减少1.36%和0.22%.由此可见,山地平原过渡带显著的地形起伏特征带来的水热与人为活动的差异是景观格局形成的直接原因.
引用
收藏
页码:476 / 486
页数:11
相关论文
共 29 条
[21]  
Land-cover change model validation by an ROC method for the Ipswich watershed, Massachusetts, USA[J] . R.Gil Pontius,Laura C Schneider.Agriculture, Ecosystems and Environment . 2001 (1)
[22]   基于Logistic的辽河口湿地景观格局变化驱动力分析 [J].
荣子容 ;
马安青 ;
王志凯 ;
周凯 .
环境科学与技术, 2012, (06) :193-198
[23]   植被景观指数随复合地形因子分异的变化规律 [J].
张春英 ;
张春玲 .
中国农学通报, 2012, (01) :65-68
[24]   区域景观破碎化的多尺度空间变异研究——以贵州省乌江流域为例 [J].
高江波 ;
蔡运龙 .
地理科学, 2010, 30 (05) :742-747
[25]   基于地形起伏度的贵州省景观空间格局分异特征 [J].
赵卫权 ;
苏维词 ;
袁俊 .
水土保持研究 , 2010, (02) :105-110
[26]   中国陆地1∶100万数字地貌分类体系研究 [J].
周成虎 ;
程维明 ;
钱金凯 ;
李炳元 ;
张百平 .
地球信息科学学报, 2009, 11 (06) :707-724
[27]   国家资源环境遥感宏观调查与动态监测研究 [J].
刘纪远 .
遥感学报, 1997, (03) :225-230
[28]  
太行山南段植被的研究[J]. 茹文明.山西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 1993(S2)
[29]   河南山地植被的垂直分布规律 [J].
邝生舜 .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991, (04) :91-95+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