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 26 条
殷墟地区土壤剖面孢粉组合特征及环境意义
被引:27
作者:
张振卿
[1
]
许清海
[1
]
李月丛
[1
]
阳小兰
[2
]
荆志淳
[3
]
唐际根
[4
]
机构:
[1] 河北师范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
[2] 河北省地理科学研究所
[3] 加拿大哥伦比亚大学人类学与社会学系
[4]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来源:
关键词:
殷墟;
孢粉;
环境考古;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Q914 [古植物学];
学科分类号:
摘要:
安阳地区3个土壤剖面孢粉分析揭示了殷墟文化前后的环境背景。取自安阳市区的茶店陂剖面灰黑色古土壤层(3400cal.aB.P.之前)孢粉组合是以乔木植物花粉为主,推测当时茶店陂剖面所在的安阳市附近是含常绿树的落叶阔叶林植被;取自安阳市东南20余公里广润陂的“广1”和“广2”两剖面孢粉组合特征相近,都以中湿生草本植物花粉为主,表明广润陂地区是以中湿生草本植物为主的草地和湿地景观,显示了与安阳市区不同的植被特征。古土壤层上部出现较高含量的禾本科花粉和中华卷柏孢子,反映当时安阳市附近已有人类定居并从事农业生产活动,森林植被已遭受人类砍伐破坏。黑色古土壤面以上地层(3400cal.aB.P.以后)是殷墟建都,殷商文化空前发展时期的沉积,孢粉组合中乔木花粉显著减少,表明殷商先人为了满足都城建设和生活需要,对安阳市周边的森林进行了大规模地砍伐和破坏。此后,乔木植物花粉含量进一步减少,中华卷柏孢子含量不断增加,可能反映了人类活动对安阳市及周边森林植被不断加剧的破坏过程。
引用
收藏
页码:461 / 468
页数:8
相关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