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盆地基底及深部地质结构研究的进展

被引:60
作者
宋鸿彪,罗志立
机构
[1] 成都理工学院
关键词
四川,基底构造,岩石圈结构,地质与地球物理资料;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542 [构造运动];
学科分类号
摘要
根据对近年来区域地质、多种地球物理资料和深钻井资料的综合研究,认为四川盆地属扬子板块,岩石圈巨厚,最厚可达200km。川西高原属青藏板块的东缘,同时位于中国南北构造带中段,软流圈呈北东向上隆,岩石圈减薄,其最薄处厚度约70km左右。四川盆地的基底由结晶基底与沉积岩变质基底组成,上震旦统为该地区在扬子古板块形成后的第一套沉积盖层。基底的性质、厚度、埋深在不同地区各不相同,从而决定了盆地内部构造区的划分。基底深断裂对盆地的形成与盖层构造的发展也有重要的控制作用。
引用
收藏
页码:231 / 237
页数:7
相关论文
共 9 条
[1]   龙门山造山带地质和地球物理资料的综合解释 [J].
宋鸿彪 .
成都理工学院学报, 1994, (02) :79-88
[2]   四川省前寒武系基底研究述评 [J].
郝子文 .
四川地质学报, 1992, (02) :87-92
[3]   四川地区的地震层析成像 [J].
孙若昧 ;
刘福田 ;
刘建华 .
地球物理学报, 1991, (06) :708-716+807
[4]   中国西部三维速度结构及其各向异性 [J].
宋仲和 ;
安昌强 ;
陈国英 ;
陈立华 ;
庄真 ;
傅竹武 ;
吕梓龄 ;
胡家富 .
地球物理学报, 1991, (06) :694-707
[5]   青藏高原及邻近区域的S波三维速度结构 [J].
周兵 ;
朱介寿 ;
秦建业 .
地球物理学报, 1991, (04) :426-441+531
[6]   中国大陆及其邻近地区的地震层析成象 [J].
刘福田 ;
曲克信 ;
吴华 ;
李强 ;
刘建华 ;
胡戈 .
地球物理学报, 1989, (03) :281-291
[7]   中国南北带地壳和上地幔的三维速度图象 [J].
刘建华 ;
刘福田 ;
吴华 ;
李强 ;
胡戈 .
地球物理学报, 1989, (02) :143-152
[8]   扬子古板块的形成及其对中国南方地壳发展的影响 [J].
罗志立 .
地质科学, 1979, (02) :127-138
[9]  
龙门山造山带的崛起和四川盆地的形成与演化[M]. 成都科技大学出版社 , 罗志立主编, 1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