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伴接纳与青少年对同伴拒绝的解释

被引:6
作者
赵红梅
苏彦捷
机构
[1] 北京大学心理学系
关键词
发展心理学; 解释性心理理论; 断面研究; 同伴拒绝; 青少年;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B844.2 [青少年心理学];
学科分类号
摘要
目的:考察同伴接纳程度不同的个体对负性交往事件的归因解释。方法:通过集体施测,采用纸笔作答形式。首先测量376名青少年的同伴接纳类型,然后考察他们对自身和他人被同伴拒绝事件的归因和解释。结果:在解释他人被拒绝事件时,受同伴拒绝的青少年和其他个体的归因基本相似;而在解释自身被拒绝事件时与受欢迎组存有显著差异:在客观问题和主观问题上同伴接纳类型主效应显著(F(3,344)=3.212,P= 0.023;F(3.344)=4.059,P=0.007);在行为预测问题上,2(性别)×4(年龄)×4(同伴接纳类型)交互作用显著(F(9,344)=3.447,P<0.001)。结论:被拒绝青少年对自身被同伴拒绝事件的解释与其被同伴接纳的程度密切相关。
引用
收藏
页码:57 / 59
页数:3
相关论文
共 4 条
[1]   同伴接纳性对中学生内隐社会认知的影响 [J].
郑信军 .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03, (04) :23-26
[2]   初中生社会交往策略的发展及其与同伴接纳的关系 [J].
高琨 ;
邹泓 ;
刘艳 .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02, (04) :41-46
[3]   中学生同伴交往接受和拒绝的归因研究 [J].
潘佳雁 .
心理科学, 2002, (01) :64-68+127
[4]   将归因理论应用于同伴关系的研究 [J].
潘佳雁 .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2001, (06) :445-4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