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耕作方式下秸秆还田对土壤活性有机碳的影响

被引:11
作者
周欢 [1 ,2 ]
蔡立群 [1 ,2 ,3 ]
张仁陟 [1 ,2 ,3 ]
董博 [1 ,2 ,3 ]
孙成胜 [1 ,2 ]
高小龙 [1 ,2 ]
机构
[1] 甘肃省干旱生境作物学重点实验室
[2] 甘肃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
[3] 甘肃省节水农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关键词
耕作措施; 秸秆还田; 易氧化有机碳; 水溶性有机碳;
D O I
10.13432/j.cnki.jgsau.2015.01.012
中图分类号
S153.6 [土壤成分];
学科分类号
0903 ; 090301 ;
摘要
针对黄土高原雨养农业区干旱逆境下农田土壤有机碳累积、矿化的平衡点低等问题,探索了不同耕作方式下秸秆还田对土壤有机碳的影响.采用埋袋法研究了传统耕作不还田(T)、传统耕作秸秆还田(TS)、免耕秸秆覆盖(NTS)、传统耕作秸秆还田加薄膜覆盖(TPS)4种耕作方式对土壤有机碳和活性碳组分含量的影响及其动态变化特征.结果表明:秸秆还田能显著增加土壤有机碳和活性有机碳含量;不同耕作方式下土壤有机碳和活性有机碳含量存在差异,其中土壤有机碳(SOC)含量为TPS>NTS>TS>T,水溶性有机碳含量(WSOC)为TS>TPS>NTS>T,易氧化有机碳(ROOC)含量为NTS>TS>TPS>T;秸秆还田一年内SOC、WSOC、ROOC含量整体呈减小趋势;90~180d土壤有机碳在NTS减少幅度最大,达到9.18%,土壤水溶性有机碳TS减少最大;易氧化有机碳在180~270d减少较多,其含量顺序为NTS>TS>TPS>T.
引用
收藏
页码:63 / 68
页数:6
相关论文
共 18 条
[1]   全球变化背景下农田生态系统碳循环研究 [J].
张赛 ;
王龙昌 .
农机化研究 , 2013, (01) :4-9
[2]   不同耕作方式下春小麦生育期土壤酶时空变化研究 [J].
罗珠珠 ;
黄高宝 ;
蔡立群 ;
张仁陟 ;
李玲玲 ;
谢军红 .
草业学报, 2012, 21 (06) :94-101
[3]   秸秆还田及施肥对小麦复种油菜农田土壤呼吸的影响 [J].
何向南 ;
黄高宝 ;
黄鹏 .
干旱区研究, 2012, 29 (06) :1003-1008
[4]   土壤有机碳影响因素及测定方法探讨 [J].
周桂香 ;
张文元 ;
胡冬南 ;
郭晓敏 .
江西林业科技, 2011, (06) :31-34
[5]   中国土壤有机碳分解特征研究初报 [J].
潘剑君 ;
郝珖存 ;
孟静娟 .
土壤, 2011, 43 (04) :505-514
[6]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活性有机质的影响 [J].
李君剑 ;
赵溪 ;
潘恬豪 ;
严俊霞 ;
李洪建 .
水土保持学报 , 2011, (01) :147-151
[7]   武夷山不同海拔植被土壤易氧化碳 [J].
徐侠 ;
王丰 ;
栾以玲 ;
汪家社 ;
方燕鸿 ;
阮宏华 .
生态学杂志, 2008, (07) :1115-1121
[8]   不同耕作方式下土壤肥力的动态变化 [J].
马林 ;
孟凡德 ;
石书兵 ;
刘翠娥 ;
郭飞 ;
朱军 ;
毛吉贤 .
甘肃农业大学学报, 2008, (02) :100-104
[9]   秸秆还田对农田土壤有机质提升的探索研究 [J].
王应 ;
袁建国 .
山西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7, (S2) :120-121
[10]   不同施肥处理红壤生物活性有机碳变化及与有机碳组分的关系 [J].
徐江兵 ;
何园球 ;
李成亮 ;
刘晓利 ;
姜灿烂 .
土壤, 2007, (04) :627-6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