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 18 条
不同耕作方式下秸秆还田对土壤活性有机碳的影响
被引:11
作者:
周欢
[1
,2
]
蔡立群
[1
,2
,3
]
张仁陟
[1
,2
,3
]
董博
[1
,2
,3
]
孙成胜
[1
,2
]
高小龙
[1
,2
]
机构:
[1] 甘肃省干旱生境作物学重点实验室
[2] 甘肃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
[3] 甘肃省节水农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来源:
关键词:
耕作措施;
秸秆还田;
易氧化有机碳;
水溶性有机碳;
D O I:
10.13432/j.cnki.jgsau.2015.01.012
中图分类号:
S153.6 [土壤成分];
学科分类号:
0903 ;
090301 ;
摘要:
针对黄土高原雨养农业区干旱逆境下农田土壤有机碳累积、矿化的平衡点低等问题,探索了不同耕作方式下秸秆还田对土壤有机碳的影响.采用埋袋法研究了传统耕作不还田(T)、传统耕作秸秆还田(TS)、免耕秸秆覆盖(NTS)、传统耕作秸秆还田加薄膜覆盖(TPS)4种耕作方式对土壤有机碳和活性碳组分含量的影响及其动态变化特征.结果表明:秸秆还田能显著增加土壤有机碳和活性有机碳含量;不同耕作方式下土壤有机碳和活性有机碳含量存在差异,其中土壤有机碳(SOC)含量为TPS>NTS>TS>T,水溶性有机碳含量(WSOC)为TS>TPS>NTS>T,易氧化有机碳(ROOC)含量为NTS>TS>TPS>T;秸秆还田一年内SOC、WSOC、ROOC含量整体呈减小趋势;90~180d土壤有机碳在NTS减少幅度最大,达到9.18%,土壤水溶性有机碳TS减少最大;易氧化有机碳在180~270d减少较多,其含量顺序为NTS>TS>TPS>T.
引用
收藏
页码:63 / 68
页数:6
相关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