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地幔三维S波速度结构与大别苏鲁超高压变质带俯冲折返机制探讨

被引:25
作者
赵志新
徐纪人
许志琴
机构
[1]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
[2]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 北京
[3] 北京
关键词
大别苏鲁造山带; 超高压变质带; 俯冲和折返; 上地幔; 三维S波速度结构;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315.2 [地震与地球构造];
学科分类号
070801 ;
摘要
本文分析了中国东部的上地幔剪切波速度结构及其与超高压变质岩带之间关系的构造意义。结果表明,在华北块体下面150km深处的速度高于扬子块体的速度值。大别-苏鲁造山构造带下面存在着一条地震波速度变化带。苏鲁、山东半岛下面的速度分布与大别造山带下面的速度分布处于同一个速度等值区域上。横跨大别造山带的南北走向速度结构剖面上,在100km以上的地壳和上地幔区域,华北块体下与扬子块体下面的速度均略低平均值。100km以下,大别造山带南北两侧的扬子与华北块体下面的速度结构分布形态大相径庭。华北下面的波速高于扬子块体下面的波速。大别造山带下呈现速度异常,界线的南侧,有一个略低于零速度的负波速异常区,呈现由南向华北块体的下方斜冲形态,下冲角度大约为30°,其先端部位下冲深达300多公里,其外围零速度等值线的分布区,斜向下延伸超过400km。在速度结构变化分界线的北侧,一个零速度值的分布区带,呈现出从由100多公里深处从北向南朝地表面斜上冲形态。这些速度结构成像的几何形态可能意味着200Ma前大别超高压变质岩带的形成与演化的俯冲、折返的构造运动在上地幔和岩石圈中留下的“痕迹”。
引用
收藏
页码:157 / 164
页数:8
相关论文
共 11 条
[1]   中国大陆科学钻探孔区反射地震剖面的数值模拟与分析 [J].
赵志新 ;
徐纪人 ;
杨文采 ;
程振炎 .
岩石学报, 2004, (01) :139-148
[2]   苏鲁造山带区域地壳山根结构特征 [J].
徐纪人 ;
赵志新 .
岩石学报, 2004, (01) :149-156
[3]   苏鲁高压—超高压变质带的折返构造及折返机制 [J].
许志琴 ;
张泽明 ;
刘福来 ;
杨经绥 ;
李海兵 ;
杨天南 ;
邱海峻 ;
李天福 ;
孟繁聪 ;
陈世忠 ;
唐哲民 ;
陈方远 .
地质学报, 2003, (04) :433-450+593
[4]   日本南海海槽地震区域应力场及其板块构造动力学特征 [J].
徐纪人 ;
赵志新 ;
河野芳辉 ;
木下肇 .
地球物理学报, 2003, (04) :488-494+577
[5]   大陆深俯冲带的地壳速度结构——东大别造山带深地震宽角反射/折射研究 [J].
刘福田 ;
徐佩芬 ;
刘劲松 ;
尹周勋 ;
秦建业 ;
张先康 ;
张成科 ;
赵金仁 .
地球物理学报, 2003, (03) :366-372
[6]   板块下的构造及地幔动力学 [J].
许志琴 ;
赵志兴 ;
杨经绥 ;
袁学诚 ;
姜枚 .
地质通报, 2003, (03) :149-159
[7]   大别─苏鲁碰撞造山带的地震层析成像研究──岩石圈三维速度结构 [J].
徐佩芬 ;
刘福田 ;
王清晨 ;
从柏林 ;
陈辉 ;
孙若昧 .
地球物理学报, 2000, (03) :377-385+434
[8]   大别造山带的地壳结构研究 [J].
王椿镛 ;
郑金涵 ;
胡鸿翔 ;
楼海 ;
张先康 ;
宋松岩 ;
陈步云 ;
陈学波 .
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1997, (03) :221-226
[9]   秦岭─大别造山带及其南北缘地震层析成像 [J].
刘建华,刘福田,孙若昧,吴华,吴丹 .
地球物理学报, 1995, (01) :34-45
[10]  
SHRIMP U–Pb dating of coesite‐bearing zircon from the ultrahigh‐pressure metamorphic rocks, Sulu terrane, east China[J] . J. S.Yang,J. L.Wooden,C. L.Wu,F. L.Liu,Z. Q.Xu,R. D.Shi,I.Katayama,J. G.Liou,S.Maruyama.Journal of Metamorphic Geology . 2003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