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量构成因素及穗部性状对籼稻品种库容的影响

被引:15
作者
董桂春 [1 ]
李进前 [1 ]
董燕萍 [2 ]
周娟 [1 ]
田昊 [1 ]
于小凤 [1 ]
张传胜 [1 ]
张岳芳 [1 ]
王余龙 [1 ]
机构
[1] 扬州大学江苏省作物遗传生理重点实验室/农业部长江中下游作物生理生态与栽培重点开放实验室
[2] 连云港市园艺蔬菜技术指导站
关键词
籼稻品种; 库容量; 产量构成因素; 穗部性状;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S511.21 [];
学科分类号
摘要
在群体水培条件下,以国内外不同年代育成的88份(2001年)和122份(2002年)常规籼稻代表品种为材料,测定它们的茎蘖动态、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穗部性状等,采用组内最小平方和的动态聚类方法将供试品种按库容量从低到高依次分为A、B、C、D、E、F共6类,研究各类品种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穗部性状的基本特点。结果表明:1)供试品种间库容量的差异很大,库容量最大的品种比最小的品种高426%(2001年)、817%(2002年),F类品种比A、B、C、D、E类品种分别高184.71%、88.93%、57.45%、34.32%、14.05%(2001年)和305.05%、153.54%、90.28%、51.24%、21.29%(2002年);2)随着库容量水平的提高,产量呈显著增加趋势;3)大库容类型籼稻品种单位面积穗数、每穗粒数、千粒重均显著大于小库容类型品种;4)大库容籼稻品种平均穗长、着粒密度、每穗一次枝梗数、每穗二次枝梗数较大;5)提高每穗粒数、单位面积穗数均可促进单位面积库容量的提高,两者对库容量作用的大小相仿,但均显著大于千粒重对库容量的影响。着粒密度、穗长对每穗粒数的影响显著大于每穗二次枝粳数,以及一、二次枝粳数比值对每穗粒数的影响。
引用
收藏
页码:523 / 528
页数:6
相关论文
共 15 条
[1]   水稻穗部性状及其与产量相关分析 [J].
王昌华 ;
徐正进 ;
夏永胜 ;
张燕之 ;
郑文静 ;
王辉 ;
赵家铭 .
辽宁农业科学, 2007, (03) :54-56
[2]   水稻穗部性状与产量及其构成因素之间的关系 [J].
王淑玲 ;
徐正进 ;
周丹卉 ;
周淑清 ;
杨丽君 ;
石春玲 ;
张英 ;
陈龙 .
中国农村小康科技, 2005, (06) :28-29
[3]   不同库容量类型水稻在氮素吸收利用上的差异 [J].
单玉华 ;
王海候 ;
龙银成 ;
王余龙 ;
潘学彪 .
扬州大学学报, 2004, (01) :41-45
[4]   辽宁省水稻产量构成因子的相关分析 [J].
孙占慧 ;
张树林 ;
徐正进 .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2003, (01) :8-11
[5]   超高产水稻的产量构成和库源结构 [J].
杨惠杰 ;
李义珍 ;
黄育民 ;
郑景生 ;
姜照伟 ;
林文 .
福建农业学报, 1999, (01) :1-5
[6]   我国水稻品种改良过程库源特征的变化 [J].
黄育民 ;
陈启锋 ;
李义珍 .
福建农业大学学报, 1998, (03) :16-23
[7]   杂交水稻超高产育种 [J].
袁隆平 .
杂交水稻, 1997, (06) :4-9
[8]   亚种间杂交稻产量源库特征 [J].
朱庆森 ;
张祖建 ;
杨建昌 ;
曹显祖 ;
郎有忠 ;
王增春 ;
不详 .
中国农业科学 , 1997, (03) :52-59
[9]   杂交稻高产结构研究 [J].
李义珍,黄育民,庄占龙,黄亚昌,余瑞远 .
福建省农科院学报, 1995, (01) :1-6
[10]   水稻高产群体质量及其优化控制探讨 [J].
凌启鸿 ;
张洪程 ;
蔡建中 ;
苏祖芳 ;
凌励 .
中国农业科学, 1993, (06) :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