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沙尘沉降物碳酸盐及其碳同位素特征

被引:5
作者
谢远云
孟杰
郭令芬
何葵
机构
[1] 哈尔滨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
基金
黑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
关键词
碳酸盐; 碳同位素组成; 沙尘沉降物; 源区追踪; 哈尔滨;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445.4 [];
学科分类号
0706 ; 070601 ;
摘要
分析了哈尔滨2002年3月20日、2007年5月8日和2008年5月28日沙尘沉降物的碳酸盐及其稳定同位素组成。结果表明,哈尔滨沙尘沉降物的碳酸盐含量介于3.8%7.3%,均值为5.28%,2002年沙尘沉降物碳酸盐含量为4.62%,2007年为7.11%,2008年为4.43%,含量普遍偏低,为国内有报道的最低值;沙尘沉降物的碳酸盐碳同位素组成在-6.39‰-7.83‰,均值为-7.3‰,2002年沙尘沉降物碳酸盐δ13C为-7.12‰,2007年为-7.36‰,2008年为-7.51‰,也为国内有报道的最低值。沙尘沉降物碳酸盐含量的低值而道路表土碳酸盐含量的高值表明,仅有碳酸盐含量还不足以证明沙尘的物质来源,而碳同位素组成则显示本地源而非西北粉尘源区对沙尘的主要贡献。利用沙尘沉降物的碳酸盐含量和碳同位素组成示踪沙尘源区是可能的。
引用
收藏
页码:63 / 67+75 +75
页数:6
相关论文
共 24 条
[1]   2006年4月17日北京特大降尘的地球化学特征 [J].
张崧 ;
刘平 ;
靳春胜 ;
韩家懋 ;
秦小光 ;
刘东生 .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2008, (03) :35-42
[2]   2006年4月17日北京降尘的粒度分布与磁学特征 [J].
张崧 ;
FHeller ;
靳春胜 ;
刘平 ;
秦小光 ;
刘东生 .
第四纪研究, 2008, (02) :354-362
[3]   北京市区尘土与表土的磁学性质及其环境意义 [J].
郑妍 ;
张世红 .
科学通报, 2007, (20) :2399-2406
[4]   中国东北部沙地重矿物组成及沙源分析 [J].
谢静 ;
丁仲礼 .
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2007, (08) :1065-1072
[5]   甘肃西峰黄土-古土壤剖面的碳酸盐与有机碳的碳同位素差值(△δ13C)的变化及其古环境意义 [J].
宁有丰 ;
刘卫国 ;
安芷生 .
科学通报, 2006, (15) :1828-1832
[6]   松嫩平原西部碱尘气溶胶的元素特征分析 [J].
胡克 ;
陈兵 ;
Hiroyuki Kitagawa ;
介冬梅 ;
赵奎涛 .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2006, (03) :417-423
[7]   2002年华北沿海特大沙尘单体长链正构烷烃的碳同位素组成 [J].
郭志刚 ;
李钜源 ;
冯加良 ;
方明 ;
杨作升 .
科学通报, 2006, (04) :436-441
[8]   准噶尔中南部沙尘暴源区地表沉积物粒度特征 [J].
钱亦兵 ;
吴兆宁 ;
陈冬梅 ;
张立运 ;
汪溪远 ;
李冬梅 .
中国沙漠, 2005, (06) :39-45
[9]   粘土矿物比率对沙尘源区的指示 [J].
沈振兴 ;
张小曳 ;
曹军骥 ;
王亚强 ;
Sandrine Caquineau ;
李旭祥 ;
张仁健 .
环境科学, 2005, (04) :30-34
[10]   北京大气颗粒物污染本地源与外来源的区分——元素比值Mg/Al示踪法估算矿物气溶胶外来源的贡献 [J].
韩力慧 ;
庄国顺 ;
孙业乐 ;
王自发 .
中国科学(B辑 化学), 2005, (03) :237-2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