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西峰黄土-古土壤剖面的碳酸盐与有机碳的碳同位素差值(△δ13C)的变化及其古环境意义

被引:25
作者
宁有丰
刘卫国
安芷生
机构
[1] 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黄土与第四纪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
关键词
黄土-古土壤; 有机碳; 碳酸盐; 碳同位素; 末次冰期-间冰期;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597 [同位素地质学与地质年代学]; P531 [古地理学];
学科分类号
摘要
选取位于黄土高原中部的甘肃西峰剖面作为研究对象,分析了该剖面末次间冰期以来土壤有机碳和全岩碳酸盐的碳同位素组成变化.该剖面的土壤有机碳同位素组成(δ13CSOM)变化范围为?23.8‰?20.2‰,间冰期偏高,冰期偏低.全岩碳酸盐的碳同位素组成(δ13CTC)变化范围为?8.5‰?3.6‰,但总体显示出与δ13CSOM值相反的变化趋势,即δ13CTC值在冰期偏高,而在间冰期偏低.土壤无机碳酸盐碳同位素与有机碳同位素的差值(?δ13C)的变化范围为14.1‰19.4‰,?δ13C值的大小反映了源区原生碳酸盐物质在全岩碳酸盐中所占相对比例的多少.据此,计算了西峰剖面源区碳酸盐的贡献:在黄土沉积阶段,?δ13C值较大,源区碳酸盐与次生碳酸盐的相对比例最高可达6:4;而在古土壤(弱古土壤)阶段,?δ13C值较小,原生碳酸盐物质的相对比例低.同时,由于风尘颗粒包含了原生碳酸盐物质,研究认为黄土沉积中的?δ13C值变化指示了粉尘对黄土高原的贡献程度.
引用
收藏
页码:1828 / 1832
页数:5
相关论文
共 11 条
[1]   大气中碳酸盐的碳同位素分析及其来源指示意义 [J].
曹军骥 ;
王亚强 ;
张小曳 ;
李顺诚 ;
何健辉 ;
曹蕴宁 ;
李杨 .
科学通报, 2004, (17) :1785-1788
[2]   中国粉尘源区表土碳酸盐含量与碳氧同位素组成 [J].
王亚强 ;
曹军骥 ;
张小曳 ;
沈振兴 ;
梅凡民 .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2004, (01) :113-117
[3]   稳定碳同位素在第四纪古环境研究中的应用 [J].
王国安 .
第四纪研究, 2003, (05) :471-484
[4]   气候变化对黄土高原末次盛冰期以来的C3/C4植物相对丰度的控制 [J].
顾兆炎 ;
刘强 ;
许冰 ;
韩家懋 ;
杨石岭 ;
丁仲礼 ;
刘东生 .
科学通报, 2003, (13) :1458-1464
[5]   大荔黄土-古土壤序列δ13Csc值及其古环境意义 [J].
李玉梅 ;
刘东生 .
科学通报, 2003, (05) :486-490
[6]   黄土碳酸盐Sr同位素组成与原生和次生碳酸盐识别 [J].
陈骏 ;
仇纲 ;
杨杰东 .
自然科学进展, 1997, (06) :93-96
[7]   陕西洛川黄土中碳酸盐的某些地球化学特征 [J].
耿安松 ;
文启忠 .
地球化学, 1988, (03) :267-275
[8]  
中国黄土地球化学[M]. 科学出版社 , 文启忠等著, 1989
[9]  
黄土与环境[M]. 科学出版社 , 刘东生等 著, 1985
[10]  
黄土的物质成分和结构[M]. 科学出版社 , 刘东升等著, 19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