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高原东缘构造演化的SHRIMP锆石U-Pb年代学框架

被引:22
作者
闫全人 [1 ]
王宗起 [1 ]
刘树文 [2 ]
石玉若 [3 ]
李秋根 [1 ]
闫臻 [1 ]
王涛 [1 ]
王建国 [4 ]
张德会 [4 ]
张宏远 [1 ]
机构
[1]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
[2] 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
[3] 北京离子探针中心
[4] 中国地质大学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
关键词
青藏高原东缘; SHRIMP锆石U-Pb年代学框架; 地质历史;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597.3 [];
学科分类号
摘要
青藏高原东缘一直被普遍认为是一个吸收印度—欧亚大陆碰撞变形的调节带。本文所获得的最新SHRIMP锆石U-Pb测年结果显示:青藏高原东缘具有更加复杂的地质历史。测年结果表明,高原东缘最古老的前寒武纪结晶基底形成于古元古代(2401~1912Ma)。这一古老基底首先受到中元古代构造热事件(1361~1040Ma)的影响,随后受到新元古代与弧岩浆活动有关构造热事件(791~817Ma)的强烈改造。松潘—甘孜复理石杂岩的基底是亲洋壳型的,形成于晚新元古代的大陆裂解作用(681~655Ma)。高原东缘的前寒武纪微地块可能是由这次裂解作用从扬子或青藏地块拉裂出去形成的。这些微陆块先增生拼贴于东冈瓦纳大陆、然后又从中裂离,并最终卷入高原东缘的特提斯构造演化过程中。伴随东冈瓦纳大陆裂解,高原东缘古特提斯洋于石炭纪至二叠纪早期拉开(328~292Ma),经早中生代弧-陆碰撞作用闭合(224~213Ma)。中侏罗世这一地区发育显著的构造岩浆活动(175Ma),但其动力学背景仍不十分清楚。晚白垩世岩浆活动(97Ma)可能是印度板块初始俯冲阶段的产物。新生代岩浆作用(18Ma)与陆-陆碰导致的大规模走滑断层作用所引起的同熔作用有关。
引用
收藏
页码:1285 / 1294
页数:10
相关论文
共 52 条
  • [21] 乌兰乌拉湖幅地质调查新成果及主要进展
    伊海生
    林金辉
    黄继钧
    赵兵
    李葆华
    时志强
    [J]. 地质通报, 2004, (Z1) : 525 - 529
  • [22] 苏吾什杰幅地质调查新成果及主要进展
    王永和
    校培喜
    张汉文
    孙南一
    李建星
    [J]. 地质通报, 2004, (Z1) : 560 - 563
  • [23] 且末县一级电站幅、银石山幅地质调查新成果及主要进展
    柏道远
    贾宝华
    孟德保
    邓瑞林
    张晓阳
    马铁球
    陈必河
    刘伟
    [J]. 地质通报, 2004, (Z1) : 564 - 569
  • [24] 于田县幅、伯力克幅地质调查新成果及主要进展
    韩芳林
    崔建堂
    计文化
    郝俊武
    孟勇
    [J]. 地质通报, 2004, (Z1) : 555 - 559
  • [25] 叶亦克幅、黑石北湖幅地质调查新成果及主要进展
    张振福
    魏荣珠
    王权
    王致山
    武俊高
    董挨管
    段春森
    魏云峰
    杨五宝
    [J]. 地质通报, 2004, (Z1) : 595 - 601
  • [26] 阿拉克湖幅地质调查新成果及主要进展
    王国灿
    贾春兴
    朱云海
    向树元
    林启祥
    王青海
    安守文
    朱耀生
    [J]. 地质通报, 2004, (Z1) : 549 - 554
  • [27] 瓦石峡幅、阿尔金山幅地质调查新成果及主要进展
    李江
    覃小锋
    陆济璞
    许华
    周府生
    李乾
    胡贵昂
    周秋娥
    [J]. 地质通报, 2004, (Z1) : 579 - 584
  • [28] 木孜塔格幅、鲸鱼湖幅地质调查新成果及主要进展
    马华东
    杨子江
    魏新昌
    李咸阳
    [J]. 地质通报, 2004, (Z1) : 570 - 578
  • [29] 可可西里湖幅地质调查新成果及主要进展
    朱迎堂
    郭通珍
    彭伟
    杨延兴
    陈海清
    史连昌
    王永文
    保光普
    陈建
    韩海臣
    [J]. 地质通报, 2004, (Z1) : 543 - 548
  • [30] 滇西吉岔阿拉斯加型辉长岩SHRIMP测年:早二叠世俯冲事件的证据
    简平
    刘敦一
    孙晓猛
    [J]. 地质学报, 2004, (02) : 166 - 1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