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高原东缘构造演化的SHRIMP锆石U-Pb年代学框架

被引:22
作者
闫全人 [1 ]
王宗起 [1 ]
刘树文 [2 ]
石玉若 [3 ]
李秋根 [1 ]
闫臻 [1 ]
王涛 [1 ]
王建国 [4 ]
张德会 [4 ]
张宏远 [1 ]
机构
[1]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
[2] 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
[3] 北京离子探针中心
[4] 中国地质大学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
关键词
青藏高原东缘; SHRIMP锆石U-Pb年代学框架; 地质历史;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597.3 [];
学科分类号
070902 ;
摘要
青藏高原东缘一直被普遍认为是一个吸收印度—欧亚大陆碰撞变形的调节带。本文所获得的最新SHRIMP锆石U-Pb测年结果显示:青藏高原东缘具有更加复杂的地质历史。测年结果表明,高原东缘最古老的前寒武纪结晶基底形成于古元古代(2401~1912Ma)。这一古老基底首先受到中元古代构造热事件(1361~1040Ma)的影响,随后受到新元古代与弧岩浆活动有关构造热事件(791~817Ma)的强烈改造。松潘—甘孜复理石杂岩的基底是亲洋壳型的,形成于晚新元古代的大陆裂解作用(681~655Ma)。高原东缘的前寒武纪微地块可能是由这次裂解作用从扬子或青藏地块拉裂出去形成的。这些微陆块先增生拼贴于东冈瓦纳大陆、然后又从中裂离,并最终卷入高原东缘的特提斯构造演化过程中。伴随东冈瓦纳大陆裂解,高原东缘古特提斯洋于石炭纪至二叠纪早期拉开(328~292Ma),经早中生代弧-陆碰撞作用闭合(224~213Ma)。中侏罗世这一地区发育显著的构造岩浆活动(175Ma),但其动力学背景仍不十分清楚。晚白垩世岩浆活动(97Ma)可能是印度板块初始俯冲阶段的产物。新生代岩浆作用(18Ma)与陆-陆碰导致的大规模走滑断层作用所引起的同熔作用有关。
引用
收藏
页码:1285 / 1294
页数:10
相关论文
共 52 条
[51]  
侯增谦等著.三江义敦岛弧碰撞造山过程与成矿系统[M].北京:地质出版社,2003
[52]  
钟大赉等著.滇川西部古特提斯造山带[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