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土高原刺槐、油松人工幼林生态系统碳汇研究

被引:13
作者
张景群 [1 ]
许喜明 [1 ]
王晓芳 [1 ]
王蕾 [1 ]
张婷婷 [2 ]
赵晓春 [1 ]
机构
[1]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林学院
[2]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园艺学院
关键词
人工幼林; 刺槐; 油松; 碳汇; 黄土高原;
D O I
10.13826/j.cnki.cn65-1103/x.2011.02.020
中图分类号
S718.5 [森林生态学];
学科分类号
071012 ; 0713 ;
摘要
为定量评价黄土高原人工林的生态效益,采用固定样地法选择研究刺槐、油松主要人工林生态系统有机碳密度、碳储量及碳分配,结果表明:对照荒地生态系统有机碳总储量为51.29 t/hm2,7 a生刺槐人工林为57.76 t/hm2,6 a生油松林为63.05 t/hm2,刺槐与油松林生态系统有机碳密度分别比荒地提高12.62%和22.94%;荒地在0~80 cm土层土壤碳储量为50.86 t/hm2,7 a生刺槐林为46.40 t/hm2,与荒地相比降低了8.77%,6 a生油松林为58.40 t/hm2,与荒地相比增加了14.83%;荒地凋落物层碳储量为0.02 t/hm2,7 a生刺槐林为0.16 t/hm2,与荒地相比增加了666.67%,6 a生油松林为0.02 t/hm2,与荒地相比降低了0.95%;荒地灌草层碳储量为0.41 t/hm2,7 a生刺槐林为0.39 t/hm2,与荒地相比降低了6.37%,6 a生油松林为0.42 t/hm2,与荒地相比增加了2.45%,说明黄土高原营造人工生态林具有明显的碳增汇效应。
引用
收藏
页码:201 / 207
页数:7
相关论文
共 15 条
[1]   Ⅰ-72杨树冠特性与碳蓄积量的相关性 [J].
刘杏娥 ;
江泽慧 ;
王妍 .
干旱区地理, 2009, 32 (02) :183-187
[2]   侵蚀环境退耕撂荒地土壤活性有机碳与碳库管理指数演变 [J].
戴全厚 ;
刘国彬 ;
薛萐 ;
余娜 ;
张超 ;
兰雪 .
西北林学院学报, 2008, (06) :24-28
[3]   四川人工林生态系统碳储量特征 [J].
黄从德 ;
张健 ;
杨万勤 ;
张国庆 .
应用生态学报, 2008, (08) :1644-1650
[4]   森林碳汇研究的计量方法及研究现状综述 [J].
赵林 ;
殷鸣放 ;
陈晓非 ;
王大奇 .
西北林学院学报, 2008, (01) :59-63
[5]   江西省森林碳储量与碳密度研究 [J].
王兵 ;
魏文俊 .
江西科学, 2007, (06) :681-687
[6]   黄土高原沟壑区刺槐、油松人工林的碳储量及其分布特征研究 [J].
贺亮 ;
苏印泉 ;
季志平 ;
辛占良 .
西北林学院学报, 2007, (04) :49-53
[7]   刺槐人工林土壤有机碳与根系生物量的关系 [J].
王俊波 ;
季志平 ;
白立强 ;
肖艺容 ;
苏印泉 .
西北林学院学报, 2007, (04) :54-56
[8]   人工林经营与全球变化减缓 [J].
冯瑞芳 ;
杨万勤 ;
张健 .
生态学报, 2006, (11) :3870-3877
[9]   黄土丘陵区人工林土壤有机碳的垂直分布特征 [J].
季志平 ;
苏印泉 ;
贺亮 .
西北林学院学报, 2006, (06) :54-57
[10]   黄土高原地区土壤有机碳估算及其分布规律分析 [J].
徐香兰 ;
张科利 ;
徐宪立 ;
彭文英 ;
不详 .
水土保持学报 , 2003, (03) :1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