坡耕地黑土不同密度的土壤有机碳组分的空间分布特征

被引:5
作者
申艳 [1 ]
张晓平 [1 ]
梁爱珍 [1 ]
方华军 [2 ]
杨学明 [3 ]
机构
[1] 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
[2]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3] Greenhouse & Processing Crops Research Centre,Agriculture & Agri-Food Canada,Harrow,Ontario,Canada NR G
关键词
黑土; 密度组分; 土壤侵蚀; 坡耕地;
D O I
10.19336/j.cnki.trtb.2008.05.011
中图分类号
S153.6 [土壤成分];
学科分类号
0903 ; 090301 ;
摘要
以东北黑土区一典型漫岗坡耕地为研究对象,通过测定不同侵蚀程度地形部位的轻组、重组有机碳含量,分析土壤侵蚀和沉积过程对土壤不同密度组分有机碳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各地形部位,表层土壤(0~20cm)轻组有机碳(LF-C)含量显著高于亚表层土壤,介于45.3~65.8mgkg-1之间,占土壤总有机碳(TOC)的2.91%~5.87%。侵蚀严重的坡肩部位LF-C、重组有机碳(HF-C)和TOC分别比侵蚀微弱的坡顶部位减少了27.4%、17.2%和18.1%,表明LF-C对土壤侵蚀和沉积过程的响应比土壤总有机碳更为强烈,土壤TOC的减少是土壤LF-C和HF-C减少共同作用的结果。LF-C/TOC的变化和LF-C的变化相似,说明土壤侵蚀优先导致LF-C的损失。各地形部位表层土壤LF-C和微生物量碳显著正相关,在沉积部位富集的LF-C的最终归宿问题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沉积部位仍以惰性的HF-C为主。
引用
收藏
页码:1023 / 1029
页数:7
相关论文
共 16 条
[1]   耕作及水蚀影响下坡耕地土壤有机碳动态模拟 [J].
方华军 ;
杨学明 ;
张晓平 ;
梁爱珍 ;
申艳 .
土壤学报, 2006, (05) :730-735
[2]   东北黑土区坡耕地表层土壤颗粒有机碳和团聚体结合碳的空间分布 [J].
方华军 ;
杨学明 ;
张晓平 ;
梁爱珍 ;
申艳 .
生态学报, 2006, (09) :2847-2854
[3]   坡耕地黑土活性有机碳空间分布及生物有效性 [J].
方华军 ;
杨学明 ;
张晓平 ;
梁爱珍 ;
申艳 .
水土保持学报, 2006, (02) :59-63
[4]   开垦对高寒草甸土壤有机碳影响的初步研究 [J].
李月梅 ;
王跃思 ;
曹广民 ;
杜岩功 .
地理科学进展, 2005, (06) :59-65+131
[5]   三江平原沼泽湿地开垦对表土有机碳组分的影响 [J].
张金波 ;
宋长春 ;
杨文燕 .
土壤学报, 2005, (05) :155-157
[6]   Cs示踪技术研究坡耕地黑土侵蚀和沉积特征 [J].
方华军 ;
杨学明 ;
张晓平 ;
梁爱珍 .
生态学报, 2005, (06) :1376-1382
[7]   耕作对黄土高原和北美大草原三种典型农业土壤有机碳的影响 [J].
武天云 ;
Jeff J.Schoenau ;
李凤民 ;
钱佩源 ;
Sukhadev S.Malhi .
应用生态学报, 2003, (12) :2213-2218
[8]   土地利用变化对土壤物理组分中有机碳分配的影响 [J].
吴建国 ;
张小全 ;
王彦辉 ;
徐德应 .
林业科学, 2002, (04) :19-29
[9]   土壤轻组有机质 [J].
倪进治 ;
徐建民 ;
谢正苗 .
环境污染治理技术与设备, 2000, (02) :58-64
[10]   紫色水稻土有机无机复合与土粒团聚的关系 [J].
魏朝富,谢德体,陈世正 .
土壤学报, 1996, (01) :70-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