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纹枯病胁迫相关miRNA功能研究

被引:9
作者
罗茂 [1 ]
彭华 [2 ]
宋锐 [2 ]
高健 [2 ]
潘光堂 [2 ]
张志明 [2 ]
机构
[1] 泸州医学院药物与功能性食品研究中心
[2] 四川农业大学玉米研究所
基金
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
关键词
miRNA; 半定量; 实时荧光定量PCR; 玉米;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S513 [玉米(玉蜀黍)];
学科分类号
0901 ;
摘要
microRNA(miRNA)是一类内源性的、19~24个碱基长度的小分子非编码RNA,通过碱基互补调控靶基因的表达,参与调控植物生长发育,并在多种非生物与生物胁迫响应中发挥重要作用。但目前关于玉米纹枯病胁迫相关miRNA表达调节与功能尚不完全清楚。利用生物信息学挖掘玉米中的microRNA及其靶基因,筛选到23条新的玉米miRNA,预测到89个靶基因。本文在前期研究基础上,以对纹枯病抗性不同的自交系R15和掖478作为对象,采用半定量方法对预测获得部分miRNA前体初步鉴定,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手段对R15和掖478中表达存在差异的成熟miRNA进行抗纹枯病组织特异性表达验证。结果提示,部分miRNA在玉米抗纹枯病胁迫过程中可能起着重要的调控作用。
引用
收藏
页码:837 / 844
页数:8
相关论文
共 13 条
[1]  
miR319在植物器官发育中的调控作用[J]. 罗茂,张志明,高健,曾兴,潘光堂. 遗传. 2011(11)
[2]   不同抗性玉米自交系接种纹枯病菌后蛋白表达的差异分析 [J].
曾兴 ;
李芸 ;
林海建 ;
张志明 ;
赵茂俊 ;
潘光堂 .
农业生物技术学报, 2011, 19 (02) :250-257
[3]   用生物信息学挖掘玉米中的microRNAs及其靶基因 [J].
张志明 ;
宋锐 ;
彭华 ;
罗茂 ;
沈亚欧 ;
刘丽 ;
赵茂俊 ;
潘光堂 .
作物学报, 2010, 36 (08) :1324-1335
[4]   玉米抗纹枯病QTL定位 [J].
赵茂俊 ;
张志明 ;
高世斌 ;
李晚忱 ;
荣廷昭 ;
潘光堂 .
作物学报, 2006, (05) :698-702
[5]   辽宁省玉米纹枯病病原学研究 [J].
唐朝荣 ;
陈捷 ;
纪明山 ;
邹庆道 ;
宋刚 .
植物病理学报, 2000, (04) :319-326
[6]   立枯丝核菌侵染玉米的研究 [J].
陶家凤 ;
谭方河 .
植物病理学报, 1995, (03) :253-257
[7]   Arabidopsis Argonaute10 Specifically Sequesters miR166/165 to Regulate Shoot Apical Meristem Development [J].
Zhu, Hongliang ;
Hu, Fuqu ;
Wang, Ronghui ;
Zhou, Xin ;
Sze, Sing-Hoi ;
Liou, Lisa Wen ;
Barefoot, Ashley ;
Dickman, Martin ;
Zhang, Xiuren .
CELL, 2011, 145 (02) :242-256
[8]  
Expression analysis of phytohormone-regulated microRNAs in rice, implying their regulation roles in plant hormone signaling[J] . Qing Liu,Yu-Chan Zhang,Cong-Ying Wang,Yu-Chun Luo,Qiao-Juan Huang,Shao-Yu Chen,Hui Zhou,Liang-Hu Qu,Yue-Qin Chen. FEBS Letters . 2009 (4)
[9]  
The Arabidopsis GRAS Protein SCL14 Interacts with Class II TGA Transcription Factors and Is Essential for the Activation of Stress-Inducible Promoters(C)(W)[J] . Fode,Benjamin,Siemsen,Tanja,Thurow,Corinna,Weigel,Ralf,Gatz,Christiane. Plant Cell . 2008 (11)
[10]  
A miRacle in plant development: Role of microRNAs in cell differentiation and patterning[J] . Damien Garcia. Seminars in Cell and Developmental Biology . 2008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