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山门断裂带活动特征与工程区域地壳稳定性评价理论

被引:19
作者
唐辉明
李德威
胡新丽
机构
[1]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关键词
汶川地震; 板内地震; 大陆动力学理论; 工程区域地壳稳定性; 评价指标体系;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315.2 [地震与地球构造];
学科分类号
摘要
2008年5月12日发生的里氏8.0级汶川地震处于龙门山造山带与四川盆地的构造边界上。350km长的地表破裂带呈右行左阶雁行排列在具有逆冲和右行走滑性质的汶川—茂县—青川、映秀—北川和江油—都江堰3条断层带上。下地壳的韧性流动伴随中地壳韧-脆性剪切带应力和应变的积累,产生上地壳脆性发震断层,并控制地表破裂带和滑坡的分布。震源出现在上地壳脆性断层与中地壳脆-韧性剪切带的交汇部位。以汶川地震为例,结合板内地震基本特征,提出引入大陆动力学理论完善工程区域稳定性理论基础,构建基于板块学说、地质力学和大陆动力学理论的相互补充的工程区域稳定性评价体系;对活断层与地震活动性预测提出见解,强调仅仅从活断层的存在及其活动强度来预测地震活动性与强度是远远不够甚至是错误的,必须将下地壳、中地壳和上地壳结构作为一个整体加以研究和判别;提出工程区域地壳稳定性评价指标体系,指出了大陆内部"安全岛"划分应采用的核心指标。
引用
收藏
页码:145 / 152
页数:8
相关论文
共 8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