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不同类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空间分布与成因

被引:134
作者
吴清 [1 ,2 ]
李细归 [1 ]
张明 [3 ]
机构
[1] 华中师范大学地理过程分析与模拟湖北省重点实验室
[2] 海南大学旅游学院
[3] 北京师范大学地理学与遥感科学学院
关键词
非物质文化遗产; 空间分布; 地理要素; 中国;
D O I
10.15957/j.cnki.jjdl.2015.06.025
中图分类号
G122 [文化专题研究];
学科分类号
摘要
应用GIS空间技术分析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非遗"为集聚型分布,但区域差异明显,总体是东部多于西部,西部多于中部;其空间分布主要集中在黄河下游、环渤海及长三角地区,东部沿海和长江流域分布次之。从类型来看,其空间分布以传统戏剧和传统技艺类差异最大,曲艺、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和传统医药类空间差异最小;京津唐、长三角和珠三角是不同类型"非遗"的高密集区,黄河流域、长江流域沿线及黔、藏、新等省会城市周边是次级密集区。进一步分析了"非遗"分布与区域自然、经济和社会文化相关因素的关系:有84.50%的"非遗"分布在5km河流缓冲区范围内;其分布具有明显的平原指向性;适宜的气候是"非遗"产生和发展的必要条件;其分布与GDP值存在明显的正相关性,东部沿海省市双高,西部和东北等省市双低;以汉族为主的"非遗"主要分布在黄河和长江中下游流域,少数民族的"非遗"成块状集中在西南、华北及东北的辽宁地区;人类活动频繁且经济文化发达的燕赵、吴越、中原和齐鲁等文化副区是"非遗"密集区。
引用
收藏
页码:175 / 183
页数:9
相关论文
共 32 条
[1]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 [J].
程乾 ;
凌素培 .
地理科学, 2013, 33 (10) :1166-1172
[2]   基于区域视角探讨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 [J].
戴其文 ;
刘俊杰 ;
吴玉鸣 ;
徐伟 .
资源科学, 2013, 35 (05) :1104-1112
[3]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要素及模式创新研究 [J].
廖恒 ;
邓朝宁 .
天府新论, 2013, (03) :109-113
[4]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理论体系探索 [J].
彭兆荣 .
贵州社会科学, 2013, (04) :5-8
[5]   中国文物保护单位的空间分布特征 [J].
奚雪松 ;
许立言 ;
陈义勇 .
人文地理, 2013, 28 (01) :75-79
[6]   张家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居民感知差异分析 [J].
尹华光 ;
赵丽霞 ;
彭小舟 ;
欧媛 .
经济地理, 2012, 32 (05) :160-164
[7]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与开发研究 [J].
黄永林 ;
谈国新 .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2, 51 (02) :49-55
[8]   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结构及地理空间分布 [J].
袁少雄 ;
陈波 .
热带地理, 2012, 32 (01) :94-97
[9]   非物质文化遗产视野下传统礼俗的保护与传承——以湖南张谷英村为例 [J].
周红才 ;
胡希军 .
经济地理, 2011, 31 (11) :1943-1947
[10]   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SWOT分析 [J].
欧阳正宇 .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2011, 25 (07) :201-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