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不同类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空间分布与成因

被引:134
作者
吴清 [1 ,2 ]
李细归 [1 ]
张明 [3 ]
机构
[1] 华中师范大学地理过程分析与模拟湖北省重点实验室
[2] 海南大学旅游学院
[3] 北京师范大学地理学与遥感科学学院
关键词
非物质文化遗产; 空间分布; 地理要素; 中国;
D O I
10.15957/j.cnki.jjdl.2015.06.025
中图分类号
G122 [文化专题研究];
学科分类号
摘要
应用GIS空间技术分析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非遗"为集聚型分布,但区域差异明显,总体是东部多于西部,西部多于中部;其空间分布主要集中在黄河下游、环渤海及长三角地区,东部沿海和长江流域分布次之。从类型来看,其空间分布以传统戏剧和传统技艺类差异最大,曲艺、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和传统医药类空间差异最小;京津唐、长三角和珠三角是不同类型"非遗"的高密集区,黄河流域、长江流域沿线及黔、藏、新等省会城市周边是次级密集区。进一步分析了"非遗"分布与区域自然、经济和社会文化相关因素的关系:有84.50%的"非遗"分布在5km河流缓冲区范围内;其分布具有明显的平原指向性;适宜的气候是"非遗"产生和发展的必要条件;其分布与GDP值存在明显的正相关性,东部沿海省市双高,西部和东北等省市双低;以汉族为主的"非遗"主要分布在黄河和长江中下游流域,少数民族的"非遗"成块状集中在西南、华北及东北的辽宁地区;人类活动频繁且经济文化发达的燕赵、吴越、中原和齐鲁等文化副区是"非遗"密集区。
引用
收藏
页码:175 / 183
页数:9
相关论文
共 32 条
[21]   山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时空分布与重心移动分析 [J].
柴国珍 ;
孙文学 .
文化遗产, 2010, (02) :6-11
[22]   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理论研究综述 [J].
普丽春 .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 36 (05) :64-69
[23]   重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与保护对策 [J].
田阡 .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 (05) :177-182
[24]   文化旅游视野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J].
张博 ;
程圩 .
人文地理, 2008, (01) :74-79
[25]   非物质文化遗产转型为旅游产品的路径研究——以大型天然溶洞实景舞台剧《夷水丽川》为例 [J].
汪宇明 ;
马木兰 .
旅游科学, 2007, (04) :31-35
[26]   我国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 [J].
张世均 .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2007, (07) :137-140
[27]   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研究述论 [J].
张春丽 ;
李星明 .
中华文化论坛, 2007, (02) :137-140
[28]   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的诠释与重构 [J].
宋俊华 .
学术研究, 2006, (09) :117-121
[30]   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传承及传承人 [J].
祁庆富 .
西北民族研究, 2006, (03) :114-123+1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