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生稻栽培技术的研究进展

被引:81
作者
朱永川
熊洪
徐富贤
郭晓艺
张林
刘茂
周兴兵
机构
[1] 四川省农业科学院水稻高粱研究所/国家水稻改良中心泸州分中心
关键词
研究; 再生稻; 杂交水稻; 栽培技术; 超级稻;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S511 [稻];
学科分类号
0901 ;
摘要
根据已报到的研究材料,综述了中国南方稻区再生稻的研究进展。所有的水稻品种均可获得一定的再生稻产量,常规品种的再生稻产量明显低于杂交水稻的再生稻产量,而三系杂交水稻的再生稻产量又较两系杂交稻的再生稻产量低;留桩高度各地因组合不同和生态条件不同而有一定的差异,一般为10~40 cm;各节间腋芽在温度、光照和水分适宜的条件下均能较好的萌发,施用赤霉素和细胞分裂素均能有效促进腋芽的萌发,并能提高再生芽的成活率;再生稻腋芽萌发及成活的最适温度为24.5~27.0℃,相对湿度为81%85%,‘汕优63’再生稻结实率≥70%的临界低温指标是:连续5日平均气温≥21℃;头季稻齐穗期剑叶SPAD值、叶片含氮量和群体单位面积的总颖花量3个因子可以用来预测再生稻高产的促芽肥经济施用量;超级杂交稻也可获得较好的再生稻产量。再生稻的栽培技术还可进一步的研究。
引用
收藏
页码:1 / 8
页数:8
相关论文
共 51 条
[1]   基于GIS的重庆市再生稻光热资源适宜性区划 [J].
高阳华 ;
陈志军 ;
杨世琦 ;
唐云辉 ;
袁德胜 .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11, 20 (06) :672-676
[2]   头季稻收割前施促芽肥对再生稻出苗及产量的影响试验 [J].
韦凤舞 ;
杨日 ;
柳有广 ;
欧阳忠 ;
张汉周 ;
韦云驱 .
广西农业科学, 2010, 41 (11) :1173-1175
[3]   超级杂交稻再生稻头季后期光合产物分配与产量形成附视频 [J].
王志强 ;
刘德林 ;
谭林 .
湖南农业科学, 2010, (19) :49-52
[4]   超级稻作再生稻高产栽培特性的研究 [J].
谢华安 .
杂交水稻, 2010, 25(S1) (S1) :17-26
[5]   留桩高度对再生稻源库性状与物质运转的影响 [J].
易镇邪 ;
周文新 ;
屠乃美 .
中国水稻科学, 2009, 23 (05) :509-516
[6]   留桩高度对培两优210再生稻产量和源库性状的影响 [J].
黄志刚 ;
屠乃美 ;
江巨鳌 ;
秦鹏 ;
黄泽春 .
生态学报, 2009, 29 (08) :4572-4579
[7]   超级稻不同播期对头季稻及再生稻的影响试验 [J].
柳有广 ;
杨日 ;
韦凤舞 ;
吴常智 ;
韦淑花 ;
张汉周 ;
韦云驱 .
广西农业科学, 2009, 40 (07) :824-826
[8]   超级杂交稻再生稻和主季稻源库关系比较 [J].
朱校奇 ;
邓启云 ;
陈春光 ;
龙世平 ;
尹文雅 ;
庄文 .
亚热带农业研究, 2009, 5 (02) :73-77
[9]   再生稻茎生腋芽的生育特性观察 [J].
郑荣和 ;
李小萍 ;
张上守 ;
卓传营 ;
姜照伟 .
福建农业学报, 2009, 24 (02) :91-95
[10]   利用杂交中稻齐穗期剑叶叶绿素计读数(SPAD值)预测再生稻促芽肥高效施用量 [J].
徐富贤 ;
熊洪 ;
朱永川 ;
张林 ;
郭晓艺 .
中国水稻科学, 2009, 23 (01) :5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