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东部“大三角”地震构造区的周边和深部动力环境

被引:9
作者
高祥林
马晓静
李晓丽
机构
[1] 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
关键词
亚洲东部; 大三角地震区; 印度板块; 菲律宾海—西太平洋; 欧亚大陆; 地幔流;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315.2 [地震与地球构造];
学科分类号
摘要
亚洲东部存在一个巨大的三角形地震构造区域,大体上,喜马拉雅山脉、帕米尔—天山—阿尔泰山—贝加尔和东经105°线是它的3个边界,主要覆盖中国和蒙古国西部众多高原、山脉及山间盆地。三角区内现今构造活动和地震广泛强烈,地壳破碎,显示不均匀的块体边界和块内变形;区外基本上是稳定的刚性陆块,地震很少,变形较弱,处于整体缓慢运动之中。这个宽阔的板内变形区起源于印度、菲律宾海—西太平洋和欧亚三大板块之间的动力作用以及深部地幔流的影响。向北快速运动的印度次大陆已近水平地插入到西藏板块下,沿喜马拉雅弧产生多种运动和变形,并向亚洲内部远距离地扩散。沿东经95°~100°,向北的地壳运动向东和东南方向偏转,阻截了喜马拉雅弧东端的北向运动;而在喜马拉雅弧西端,帕米尔继续向北挤进中亚,受天山—阿尔泰山—贝加尔一线西北側稳定地壳的限制,扩散的变形被中国、蒙古、俄罗斯边境地区一系列EW向和NW向的老断层吸收并在它们的西端终止。菲律宾海—西太平洋向欧亚大陆的消减-俯冲导致沿海沟-岛弧的漫长而狭窄的地震带,但对亚洲大陆的水平挤压较小,未能阻挡亚洲大陆东部向东移动。其部分原因可能是俯冲板片受到来自欧亚大陆下的ES向地幔流的推挤,这个ES向地幔流与来自印度下面的N向地幔流在西藏中部汇合并向东偏转,在大尺度上与GPS观测到的地表移动图像一致。
引用
收藏
页码:33 / 42
页数:10
相关论文
共 6 条
  • [1] 关于四川汶川8.0级地震的思考
    邓起东
    [J]. 地震地质, 2008, 30 (04) : 811 - 827
  • [2] 发展中的板块边界:天山-贝加尔活动构造带
    冯锐
    马宗晋
    方剑
    吴宣
    [J]. 地学前缘, 2007, (04) : 1 - 17
  • [3] 青藏高原新生代形成演化的整合模型——来自火成岩的约束
    罗照华
    莫宣学
    侯增谦
    邓万明
    王江海
    赵志丹
    喻学惠
    李建平
    [J]. 地学前缘, 2006, (04) : 196 - 211
  • [4] 中蒙大陆中轴构造带及其地震活动
    马宗晋
    郑大林
    [J]. 地震研究, 1981, (04) : 421 - 436
  • [5] Subduction of the Indian lithosphere beneath the Tibetan Plateau and Burma[J] . Chang Li,Robert D. van der Hilst,Anne S. Meltzer,E. Robert Engdahl.Earth and Planetary Science Letters . 2008 (1)
  • [6] Postseismic stress transfer explains time clustering of large earthquakes in Mongolia[J] . Earth and Planetary Science Letters . 2001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