轮耕对宁南旱区土壤理化性状和旱地小麦产量的影响

被引:47
作者
侯贤清 [1 ,2 ]
李荣 [1 ,2 ]
韩清芳 [1 ,2 ]
贾志宽 [1 ,2 ]
王维 [1 ,2 ]
杨宝平 [1 ,2 ]
王俊鹏 [1 ,2 ]
聂俊峰 [1 ,2 ]
李永平 [3 ]
机构
[1]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中国旱区节水农业研究院
[2] 农业部西北黄土高原作物生理生态与耕作重点实验室
[3] 宁夏固原市农业科学研究所
关键词
轮耕模式; 土壤理化性状; 产量; 宁南旱区;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S512.1 [小麦];
学科分类号
摘要
为了探索免耕/深松隔年轮耕对土壤理化性状及冬小麦产量的影响,2007年至2010年在宁南旱区采用免耕/深松/免耕、深松/免耕/深松与连年翻耕3种耕作模式,对土壤容重、团聚体、养分及小麦产量等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与传统耕作相比,免耕/深松/免耕和深松/免耕/深松模式显著(p<0.05)降低土壤容重,改善了土壤的孔隙状况;两种轮耕模式可显著(p<0.05)增加0~40 cm各土层2~0.25 mm水稳性团聚体的含量。3种耕作方式比较,深松/免耕/深松模式最能有效增加0~40 cm土壤有机质和0~20 cm土层全氮含量;免耕/深松/免耕和深松/免耕/深松处理较传统耕作显著增加0~40 cm土层碱解氮和有效磷含量、20~40 cm土壤速效钾含量,改善了土壤的养分状况。试验期间,免耕/深松/免耕、深松/免耕/深松模式3年平均小麦籽粒产量较传统耕作显著增加,分别增产9.59%和10.69%(p<0.05),以深松/免耕/深松处理增产效果最佳。
引用
收藏
页码:592 / 600
页数:9
相关论文
共 19 条
[1]  
夏闲期轮耕对小麦田土壤水分及产量的影响[J]. 侯贤清,王维,韩清芳,贾志宽,严波,李永平,苏秦.应用生态学报. 2011(10)
[2]   耕作与轮作方式对黑土有机碳和全氮储量的影响 [J].
范如芹 ;
梁爱珍 ;
杨学明 ;
张晓平 ;
时秀焕 ;
贾淑霞 ;
陈学文 .
土壤学报, 2011, 48 (04) :788-796
[3]   连续秸秆还田与耕作方式轮换对稻麦轮作田土壤理化性状变化及水稻产量构成的影响 [J].
朱利群 ;
张大伟 ;
卞新民 .
土壤通报, 2011, 42 (01) :81-85
[4]  
免耕对北方旱作玉米土壤水分及物理性质的影响[J]. 余海英,彭文英,马秀,张科利.应用生态学报. 2011(01)
[5]   不同耕作措施对(土娄)土土壤有机碳形态及活性的影响 [J].
王彩霞 ;
岳西杰 ;
葛玺祖 ;
王旭东 .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2010, 28 (06) :58-63+74
[6]   不同耕作方式对宁南旱地土壤团聚体的影响 [J].
严波 ;
贾志宽 ;
韩清芳 ;
杨宝平 ;
聂俊峰 .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2010, 28 (03) :58-63
[7]   免耕对东北黑土水稳性团聚体中有机碳分配的短期效应 [J].
梁爱珍 ;
杨学明 ;
张晓平 ;
申艳 ;
时秀焕 ;
范如芹 ;
方华军 .
中国农业科学 , 2009, (08) :2801-2808
[8]   两年免耕后深松对土壤水分的影响 [J].
秦红灵 ;
高旺盛 ;
马月存 ;
马丽 ;
尹春梅 .
中国农业科学, 2008, (01) :78-85
[9]   轮耕对土壤物理性状及水稻产量影响的初步研究 [J].
孙国峰 ;
陈阜 ;
肖小平 ;
伍芬琳 ;
张海林 .
农业工程学报, 2007, (12) :109-113
[10]   不同耕作方式对豫西旱区坡耕地水肥利用与流失的影响 [J].
李友军 ;
黄明 ;
吴金芝 ;
姚宇卿 ;
吕军杰 .
水土保持学报, 2006, (02) :42-45+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