渤海湾盆地东营凹陷辛东地区构造演化及油气成藏规律

被引:15
作者
韩清华 [1 ,2 ]
兖鹏 [3 ]
余朝华 [4 ]
吴时国 [1 ,2 ]
机构
[1]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海洋地质与环境重点实验室
[2]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3]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地球资源与信息学院
[4] 中国石油天然气勘探开发公司海外研究中心
关键词
构造演化; 平衡剖面; 油气成藏;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618.130.2 [地质构造、油气藏(田)的形成];
学科分类号
0709 ; 081803 ;
摘要
辛东地区位于多个构造带的结合部,构造复杂,其中辛镇构造是研究区内的主要构造带。区内断层活动表现出明显的生长性和继承性,沙三上段到沙二段(Es3上-Es2)沉积时期和东营组(Ed)沉积时期是断层发育的全盛期。根据4116测线平衡剖面的演化史分析,辛东地区新生代构造演化主要经历了沙三段(Es3)沉积前的雏形阶段、沙三段—东营组(Es3-Ed)沉积时期的定型阶段和馆陶组-现今(Ng-现今)的衰退阶段三个时期。研究区内的油源主要来自于邻近的民丰洼陷和牛庄洼陷。油气成藏期次基本分为东营期和馆陶末~明化镇期,且以晚期成藏为主。生成的油气首先就近运移,在深部沙四段(Es4)、沙三中下段(Es3中下-Es2)发育的岩性圈闭中聚集成藏;其次,通过大规模联通的储集体和活动性断层向本区运移,在靠近洼陷的构造翼部和核部的古近系断块区富集起来;此后,由于长期发育的活动性断层的存在,已形成油气藏的平衡条件被改变,部分油气随着活动性断层继续向上运移在浅部新近系中形成次生油气藏。
引用
收藏
页码:362 / 373+345 +345
页数:13
相关论文
共 17 条
[1]   生长指数与断层落差的对比研究 [J].
陈刚 ;
戴俊生 ;
叶兴树 ;
荣磊 ;
梁颖 .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 2007, (03) :20-23+16
[2]   郯庐断裂带中新生代演化与含油气盆地形成分布综述 [J].
杨占宝 .
地质力学学报, 2006, (01) :43-48+70
[3]   东营凹陷东辛油田油源对比研究 [J].
刘华 ;
蒋有录 ;
宋西云 ;
刘云兰 .
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5, (04) :7-10+15
[4]   东营凹陷东辛油田油源分析和成藏过程研究 [J].
刘庆 .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5, (03) :263-270
[5]   东营凹陷中央隆起带断裂构造及油气运移 [J].
马丽娟 ;
郑和荣 ;
解习农 .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2005, (02) :246-251
[6]   东营凹陷盐底辟作用与中央隆起带断裂构造成因 [J].
于建国 ;
李三忠 ;
王金铎 ;
王新红 ;
路慎强 .
地质科学, 2005, (01) :55-68
[7]   东营凹陷超压系统的幕式排烃 [J].
陈中红 ;
查明 ;
金强 .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2004, (04) :444-447+454
[8]   东营凹陷两套优质烃源岩层地质地球化学特征研究 [J].
朱光有 ;
金强 .
沉积学报, 2003, (03) :506-512
[9]   东营凹陷油气成藏期分析 [J].
蒋有录 ;
刘华 ;
张乐 ;
谭丽娟 ;
王宁 .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2003, (03) :215-218+259
[10]   山东济阳帚状构造体系与油气聚集 [J].
徐守余 ;
刘泽容 .
地质力学学报, 2001, (02) :155-1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