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市2010-2012年扩大流感监测结果分析

被引:21
作者
石平
钱燕华
施超
马广源
机构
[1] 无锡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关键词
流感样病例; 病原学; 监测;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R181.8 [疫情管理];
学科分类号
100401 ;
摘要
目的分析2010-2012年无锡市流感监测结果,掌握其流行规律,病毒型别及其活动水平,为防控流感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分析2010-2012年无锡市原有国家级监测哨点流感监测结果以及2012年县级流感监测结果。流感监测内容包括流行病学和病原学两方面,采集哨点医院部分ILI咽拭子标本,用实时荧光聚合酶链反应(RT-PCR)分子生物学方法和鸡胚或狗肾细胞(MDCK)培养方法进行病毒分离,采用血凝抑制实验对分离的流感毒株进行型别鉴定。结果 2010-2012年2所国家级哨点医院门诊就诊者共计1 354 671例,其中ILI 28 919例,占2.13%,ILI%每年出现冬春季和夏季两个流行高峰,70.30%的ILI集中在5岁以下年龄组,流感核酸阳性率与ILI%相关性无统计学意义(P>0.05),部分高峰月阳性率与ILI%略有偏移,或ILI%未见显著高峰值。2012年江阴市2家县级流感监测哨点医院流感毒株阳性率(72.73%)与ILI%(27.47%)均在30周达到高峰值,两者呈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738,P<0.01)。采集鼻咽拭子3 720份,检出流感病毒566株,阳性率为15.22%,其中A(H3)型、甲型H1N1型和B型分别占37.81%、11.66%和50.53%。15~24岁年龄组流感病毒阳性率及B型、甲型H1N1流感阳性率最高,60岁以上老人(H3)型阳性率最高。结论经过甲型H1N1流感大流行后,无锡市2010-2012年度流感处于季节性常态流行,每年ILI和病毒阳性率均有两个高峰,即冬春季和夏季;优势菌株之间的交替有一定规律;流感病毒活动与ILI之间有一定相关性,基层局部地区ILI监测数据灵敏度可能更高,ILI%与阳性率吻合度更高。
引用
收藏
页码:1514 / 1516+1519 +1519
页数:4
相关论文
共 6 条
[1]   2005-2011年山东省流行性感冒监测结果与分析 [J].
宋绍霞 ;
林艺 ;
王宇路 ;
张晓梅 ;
刘倜 ;
王爽 ;
任艳艳 ;
张圣洋 ;
李忠 .
疾病监测, 2012, 27 (01) :42-45+58
[2]   北京市西城区2009-2010年流感监测结果分析 [J].
李达 ;
张晶波 ;
杨青俊 ;
王永全 ;
胡晓芬 ;
吉彦莉 ;
崔京辉 ;
苗芳 .
中国预防医学杂志, 2011, 12 (03) :259-262
[3]   2009~2010年度济南市流感监测结果分析 [J].
于秋燕 ;
徐淑慧 ;
常彩云 ;
李战 .
中国病原生物学杂志, 2011, 6 (01) :49-51+54
[4]   2009年甲型H1N1流感的认识及其防控策略 [J].
谢平 .
应用预防医学, 2010, 16(S1) (S1) :27-31
[5]   广州市2004-2008年流行性感冒流行特征分析 [J].
刘维斯 ;
张晋昕 ;
李铁钢 ;
秦鹏哲 .
中华疾病控制杂志, 2010, (07) :623-626
[6]   广东省2009年扩大流感监测结果分析 [J].
钟豪杰 ;
杨芬 ;
李灵辉 ;
张欣 ;
张正敏 ;
何剑峰 ;
李晖 ;
林锦炎 .
华南预防医学, 2010, 36 (01) :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