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扬子北缘前陆盆地构造演化及沉积特征

被引:19
作者
杜建波 [1 ]
何明喜 [1 ]
张艳霞 [2 ]
谢其锋 [1 ]
马荣芳 [1 ]
张冬梅 [1 ]
机构
[1]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河南油田分公司
[2] 河南省有色金属地矿局六大队
关键词
磨拉石; 沉积特征; 沉降中心; 构造演化; 前陆盆地; 下扬子北缘;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544.4 [];
学科分类号
070904 ;
摘要
下扬子北缘主要受扬子板块、华北板块和秦岭微板块相互作用控制,自晚二叠世开始,扬子板块向北俯冲于秦岭微板块之下,构造环境由拉伸向挤压转换,于中三叠世形成下扬子北缘前陆盆地。下扬子北缘前陆盆地自萌芽至消亡可划分为3个演化阶段:1)萌芽阶段(P3—T1),形成被动大陆边缘盆地,发育深水—半深水复理石建造;2)兴盛阶段(T2—T3),由海相前陆盆地向陆相前陆盆地转化,发育海相和陆相磨拉石沉积;3)持续发育—消亡阶段(J1-2),形成陆内前陆盆地,发育陆相含煤碎屑岩沉积。各演化阶段沉积特征不同,主要体现了由海相沉积向陆相沉积的连续渐进演化,且各阶段的沉积沉降中心基本一致,具有海相—陆相沉积叠合特征。
引用
收藏
页码:133 / 137
页数:5
相关论文
共 10 条
[1]   下扬子区中生代前陆盆地 [J].
闫吉柱 ;
俞凯 ;
赵曙白 ;
姚柏平 ;
卢华复 .
石油实验地质 , 1999, (02) :3-7
[2]   大别山造山带与安徽沿江中新生代盆地的盆山耦合关系 [J].
吴跃东 ;
江来利 ;
储东如 ;
吴维平 ;
吴海权 ;
汪德华 .
中国地质, 2003, (03) :286-292
[3]   东秦岭—大巴山逆冲推覆构造与油气远景 [J].
高长林 ;
刘光祥 ;
张玉箴 ;
吉让寿 .
石油实验地质, 2003, (S1) :523-531
[4]   南黄海古生代以来构造演化 [J].
姚永坚 ;
夏斌 ;
冯志强 ;
王嘹亮 ;
徐行 ;
不详 .
石油实验地质 , 2005, (02) :124-128
[5]   秦岭—大别造山带两侧中新生代构造变格与成盆作用 [J].
吉让寿 ;
高长林 .
石油实验地质, 2005, (05) :29-34+41
[6]   下扬子北缘前陆盆地构造变形样式 [J].
何明喜 ;
杜建波 ;
古哲 ;
谢其锋 ;
马荣芳 ;
张冬梅 .
石油实验地质, 2006, (04) :322-324+329
[7]   中朝地块与扬子地块碰撞的时限与方式——长江中下游地区震旦纪—侏罗纪沉积环境的演变 [J].
李锦轶 .
地质学报, 2001, (01) :25-34
[8]   走滑挤压盆地──以中晚三叠世下扬子沿江盆地为例 [J].
李培军,夏邦栋 .
地质科学, 1995, (02) :130-138
[9]   下扬子区三叠系膏盐建造的沉积环境 [J].
毕仲其 ;
丁保良 .
火山地质与矿产, 1997, (02) :127-136
[10]   中扬子地区早三叠世大冶期岩相古地理研究 [J].
袁志华 ;
冯增昭 ;
吴胜和 .
沉积学报, 1999, (01) :38-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