缙云山大气氮湿沉降组成及其变化特征

被引:8
作者
孙素琪 [1 ]
王云琦 [1 ]
王玉杰 [1 ]
张会兰 [1 ]
于雷 [1 ]
唐晓芬 [1 ]
朱锦奇 [1 ]
周彬 [2 ]
机构
[1] 北京林业大学水土保持学院,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2] 重庆缙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
基金
高等学校博士学科点专项科研基金;
关键词
氮质量浓度; 氮湿沉降; 缙云山;
D O I
10.13332/j.1000-1522.2013.04.009
中图分类号
X131.1 [大气污染化学];
学科分类号
0706 ; 070602 ;
摘要
采用APS-2A型降水降尘自动采集仪,定位收集2012年5—10月重庆缙云山自然保护站的湿沉降数据,分析该地区大气氮湿沉降浓度及沉降的组成、月变化及季节变化。结果表明:1)相对于NO-3-N和DON(可溶性有机氮),降雨中NH+4-N的质量浓度较高,说明该地区NH3的排放量较高;2)缙云山地区大气活性氮主要是还原态的NH+4-N,其主要来源于农业生产;3)监测期内湿沉降中NO-3-N、NH+4-N和DON的平均质量浓度分别为(0.441±0.304)、(0.821±0.480)和(0.203±0.211)mg/L,3种形态氮的月平均质量浓度排序为NH+4-N>NO-3-N>DON;4)NO-3-N、NH+4-N和DON的最大沉降量均出现在5月,其平均湿沉降量分别为(0.642±0.292)、(1.273±0.739)和(0.329±0.231)kg/hm2,占总氮湿沉降量的比例分别是29.76%、56.27%和13.98%;5)氮质量浓度与降雨量、降雨强度之间的相关关系均很弱,而氮湿沉降量与降雨量之间呈显著的线性相关关系(P<0.01),说明该地区氮湿沉降量主要受降雨量的影响,但是降雨量、降雨强度对氮质量浓度的影响都很小。
引用
收藏
页码:47 / 54
页数:8
相关论文
共 31 条
[1]   大气氮沉降研究进展 [J].
常运华 ;
刘学军 ;
李凯辉 ;
吕金岭 ;
宋韦 .
干旱区研究, 2012, 29 (06) :972-979
[2]   闽西北农田生态系统中大气氮湿沉降研究 [J].
郑祥洲 ;
张玉树 ;
丁洪 ;
陈静蕊 .
水土保持学报 , 2012, (03) :127-130+204
[3]   大气氮沉降通量观测方法 [J].
盛文萍 ;
于贵瑞 ;
方华军 ;
姜春明 .
生态学杂志, 2010, 29 (08) :1671-1678
[4]   大气氮沉降对森林生态系统影响的研究进展 [J].
周薇 ;
王兵 ;
李钢铁 .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0, 19 (01) :34-40
[5]   上海大气氮湿沉降的污染特征 [J].
周婕成 ;
史贵涛 ;
陈振楼 ;
毕春娟 ;
许世远 .
环境污染与防治, 2009, 31 (11) :30-34
[6]   杉木人工林凋落物分解对氮沉降增加的响应 [J].
樊后保 ;
刘文飞 ;
杨跃霖 ;
张子文 ;
曹汉洋 ;
徐雷 .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2008, (02) :8-13
[7]   九龙江流域大气氮湿沉降研究 [J].
陈能汪 ;
洪华生 ;
张珞平 .
环境科学, 2008, (01) :38-46
[8]   鼎湖山主要林下层植物光合生理特性对模拟氮沉降的响应 [J].
鲁显楷 ;
莫江明 ;
李德军 ;
张炜 ;
方运霆 .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2007, (06) :1-9
[9]   氮沉降对森林生态系统土壤碳库的影响 [J].
邓小文 ;
韩士杰 .
生态学杂志, 2007, (10) :1622-1627
[10]   谈挥发性有机物对人类生存环境的影响 [J].
耿师科 .
内蒙古石油化工, 2006, (12) :93-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