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气氮沉降通量观测方法

被引:25
作者
盛文萍 [1 ,2 ]
于贵瑞 [1 ]
方华军 [1 ]
姜春明 [1 ,2 ]
机构
[1]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生态系统网络观测与模拟重点实验室,CERN综合研究中心
[2]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
关键词
湿沉降; 干沉降; 沉降通量; 沉降速率; 观测方法;
D O I
10.13292/j.1000-4890.2010.0231
中图分类号
P402 [大气化学];
学科分类号
070602 ;
摘要
工农业的发展引起含氮化合物排放量日益增多,导致大气向地面输入的沉降量相应增加。大气氮沉降是自然生态系统重要的氮素来源,沉降量的增加必然会对生态系统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产生干扰。针对大气氮沉降组成复杂、时空变异性大、观测的技术方法不统一、研究结果之间可比较性差等关键科学问题,本文从大气氮沉降来源和组成出发,综述了过去几十年来国内外大气氮素干湿沉降在观测方法和测试手段方面的重要进展,详细描述了传统雨量计收集法、降水降尘仪法、阴阳离子交换树脂法、降尘缸收集法和沉降速率法等干、湿沉降观测方法的原理,对比不同方法存在的优点与不足;简要对比了国内外大气干、湿沉降通量状况,提供了大气氮沉降区域分布格局方面的量化信息;初步阐明了大气氮沉降观测研究的理论基础和观测原理,为对比分析不同观测方法获得的观测结果提供定性参考,并为不同生态系统氮沉降研究选择合理的观测方法提供理论依据。
引用
收藏
页码:1671 / 1678
页数:8
相关论文
共 43 条
[1]  
陕北典型农区大气干湿氮沉降季节变化[J]. 魏样,同延安,段敏,乔丽,田红卫,雷小鹰,马文娟.应用生态学报. 2010(01)
[2]   重庆典型地区大气湿沉降氮的时空变化 [J].
袁玲 ;
周鑫斌 ;
辜夕容 ;
黄建国 .
生态学报, 2009, 29 (11) :6095-6101
[3]   藏东南大气氮湿沉降动态变化——以林芝观测点为例 [J].
贾钧彦 ;
张颖 ;
蔡晓布 ;
刘学军 .
生态学报, 2009, 29 (04) :1907-1913
[4]   南京郊区大气氮化物浓度和氮沉降通量的研究 [J].
邓君俊 ;
王体健 ;
李树 ;
谢旻 ;
樊建凌 .
气象科学, 2009, 29 (01) :25-30
[5]   鼎湖山无机氮湿沉降来源研究 [J].
王茜 ;
王雪梅 ;
林文实 ;
钟流举 ;
董汉英 ;
刘海岗 .
环境科学研究, 2008, (06) :156-160
[6]   黄土区降水降尘输入农田土壤中的氮素评估 [J].
王志辉 ;
张颖 ;
刘学军 ;
同延安 ;
乔丽 ;
雷小鹰 .
生态学报, 2008, (07) :3295-3301
[7]   江西红壤地区农田生态系统大气氮沉降通量的研究 [J].
王体健 ;
刘倩 ;
赵恒 ;
周静 ;
樊建凌 .
土壤学报, 2008, (02) :280-287
[8]   九龙江流域大气氮湿沉降研究 [J].
陈能汪 ;
洪华生 ;
张珞平 .
环境科学, 2008, (01) :38-46
[9]   下辽河平原降雨中氮素的动态变化 [J].
宇万太 ;
马强 ;
张璐 ;
周桦 .
生态学杂志, 2008, (01) :33-37
[10]   北京近郊农田大气NH与NO干沉降研究 [J].
沈健林 ;
刘学军 ;
张福锁 .
土壤学报, 2008, (01) :165-1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