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亚湾澳头海域表层沉积物中甲藻孢囊的垂直分布

被引:19
作者
王朝晖
KAZUMI MATSUOKA
齐雨藻
辜小莲
机构
[1] 暨南大学水生生物研究所
[2] LaboratoryofCoastalEnvironmentalScience
[3] FacultyofFisheries
[4] 暨南大学水生生物研究所 广东 广州
[5] NagasakiUniversity
[6] Bunkyomachi
[7] Nagasaki
[8] Japan
[9] 广东 广州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
关键词
甲藻孢囊; 锥状斯氏藻; 大亚湾; 南中国海; 富营养化;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X55 [海洋污染及其防治];
学科分类号
071012 ; 0713 ; 083002 ;
摘要
于2001年8月采集了大亚湾澳头海域3个采样点约20cm柱状沉积物样品,研究了甲藻孢囊的垂直分布。该海域孢囊种类较丰富,共分析鉴定出20个属的38种孢囊类型。孢囊数量十分高,3个站位上表层12cm沉积物中孢囊的平均数量分别为4 13、2 02、1 14×104/g,最高达1 12×105/g。锥状斯氏藻(Scrippsiellatrochoidea)孢囊是压倒性优势种类,在大部分样品中该孢囊的数量超过了50%,上表层甚至超过了90%。孢囊的H′为0 15~3 51,3个站位平均分别为0 78、1 66、2 72。结果显示大亚湾澳头海域在20世纪80年代开始就受到污染,90年代后污染加重,而近5a来则更加严重。
引用
收藏
页码:5 / 8
页数:4
相关论文
共 7 条
[1]   大亚湾裸甲藻种群的季节变化与环境条件的关系 [J].
王朝晖 ;
陈菊芳 ;
徐宁 ;
齐雨藻 .
生态学报, 2001, (11) :1825-1832
[2]   大亚湾海域锥状斯氏藻赤潮及其与孢囊的关系 [J].
肖咏之 ;
齐雨藻 ;
王朝晖 ;
吕颂辉 .
海洋科学, 2001, (09) :50-54
[3]   大亚湾营养物质变异特征 [J].
丘耀文 .
海洋学报(中文版), 2001, (01) :85-93
[4]   我国赤潮新记录种——Peridinium quinquecorne Abe的研究 [J].
陈菊芳 ;
齐雨藻 ;
肖咏之 ;
徐宁 ;
李锦蓉 .
海洋环境科学, 2000, (03) :20-23
[5]   大亚湾海底泥中γ放射性核素比活度随深度的变化及底泥沉积速率的估算 [J].
黄乃明 ;
宋海青 ;
牛广秋 ;
李灵娟 .
辐射防护通讯, 1999, (02) :9-12
[6]   大亚湾水域营养盐的分布变化 [J].
王小平 ;
蔡文贵 ;
林钦 ;
贾晓平 ;
周国君 ;
甘居利 ;
吕晓瑜 .
海洋湖沼通报, 1996, (04) :20-27
[7]  
大亚湾环境与资源[M]. 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 , 徐恭昭等著, 19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