沂沭断裂带晚白垩世—早古新世左行走滑的低温年代学约束

被引:19
作者
王先美 [1 ]
钟大赉 [1 ]
张进江 [2 ]
季建清 [2 ]
王雪松 [3 ]
机构
[1]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2] 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
[3] 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石油地质实验研究中心
基金
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大项目;
关键词
沂沭断裂带; 磷灰石裂变径迹; 左行走滑; 晚白垩世—早古新世; 冷却历史;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534.53 [白垩纪(系)];
学科分类号
摘要
沂沭断裂带晚白垩世地层中保留大量的左行压剪的几何学与运动证据,左行活动时限为晚白垩世—古近纪。取自4条主断层的不同部位断层泥及断层碎裂岩的磷灰石裂变径迹年龄,远小于周围未发生变形的地层年龄,构造活动使得断层带物质的磷灰石裂变径迹完全退火。通过相关软件对不同磷灰石裂变径迹数据模拟,显示在70~60Ma前及约10Ma开始出现快速抬升(冷却)。综合分析认为,沂沭断裂在70~60Ma经历过较大规模左行挤压活动。约10Ma的快速抬升事件,具有区域性,可能与青藏高原约10Ma的快速伸展有关。
引用
收藏
页码:454 / 465
页数:12
相关论文
共 11 条
[1]   大别山东端郯庐断裂带由走滑向伸展运动转换的40Ar-39Ar年代学记录 [J].
王勇生 ;
朱光 ;
宋传中 ;
刘国生 ;
向必伟 ;
李长城 ;
谢成龙 .
地质科学, 2006, (02) :242-255
[2]   山东安丘地区郯庐断裂带古近纪冲积物震积岩序列 [J].
田洪水 ;
张增奇 .
地质科学, 2006, (02) :208-216+367
[3]   郯庐断裂带古新世—早始新世左旋走滑活动的反射地震证据 [J].
韩文功 ;
季建清 ;
王金铎 ;
于建国 ;
张新钰 ;
余绍立 .
自然科学进展, 2005, (11) :1383-1388
[4]   山东安丘古近纪冲积层中的地震记录 [J].
田洪水 ;
王金光 ;
吕明英 ;
王立法 .
沉积学报, 2005, (03) :447-453
[5]  
郯庐断裂带同造山走滑运动的40Ar/39Ar年代学证据[J]. 朱光,刘国生,W.J.Dunlap,C.Teyssier,王勇生,牛漫兰.科学通报. 2004(02)
[6]   燕山及邻区晚白垩世以来山脉隆升历史的低温热年代学证据 [J].
吴中海 ;
吴珍汉 .
地质学报, 2003, (03) :399-406
[7]   中国西部新生代岩石圈汇聚和东部岩石圈离散的耦合关系与古环境格局演变的探讨 [J].
钟大赉 ;
丁林 ;
季建清 ;
张进江 ;
刘福田 ;
刘建华 ;
闫晓蔚 .
第四纪研究, 2001, (04) :303-312
[8]   济阳坳陷构造演化及其大地构造意义 [J].
宗国洪 ;
肖焕钦 ;
李常宝 ;
施央申 ;
王良书 .
高校地质学报, 1999, (03) :275-282
[9]   郯庐断裂带平移年代学研究的进展 [J].
徐嘉炜,朱光,吕培基,郑学信,孙世群 .
安徽地质, 1995, (01) :1-12
[10]   沂沭断裂带断层泥中 K-Ar、FT 和 TL 体系年代学含义的初步研究 [J].
陈文寄 ;
计凤桔 ;
李齐 ;
李大明 ;
王庆隆 ;
王昕 .
地震地质, 1988, (04) :191-198